史桂榮
[摘要]充分挖掘歷史教學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是當下歷史教學的研究熱點與實踐重點之一。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可通過介紹鮮活歷史人物,讓學生走近民族精神;通過解讀典型歷史事件,讓學生理解民族精神;通過特定歷史主題教育,讓學生感悟民族精神;通過試題訓練,讓學生內(nèi)化民族精神。這些實踐路徑能有效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學科育人;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12-0017-02
對于中學歷史教學而言,民族精神教育是題中應有之義,是立德樹人理念扎根落地之舉。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此時民族精神教育的任何缺位,都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由此,明確了中學歷史課程在培育學生民族精神方面所承載的重任。從學科育人的特性看,在中學階段,民族精神教育正可以借助智育的外殼,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中學生的民族精神,做到以史育人,讓民族精神在歷史教學中煥發(fā)應有的光芒。
一、通過介紹鮮活歷史人物,讓學生走近民族精神
高中歷史教學會涉及歷史人物的評議問題,尤其是在落實“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會把對歷史人物的評議作為主要的切人口。在教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時,歷史教師通常都會聚焦反侵略、求民主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實業(yè)家、革命人士等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人教版必修3第七單元的課題是“現(xiàn)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依據(jù)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常規(guī)的處理方式以整理線索、識記知識為主。其實這一時段的科學家和文化群體也是我們值得挖掘的、可供培育民族精神的歷史人物資源。比如,在教學《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課時,筆者先將教材中涉及的錢學森、楊利偉、袁隆平等重要歷史人物匯總,再查閱其生平事跡,然后將資料整理好作為補充史料發(fā)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邊梳理線索,一邊和學生結合相關歷史人物的史料進行探討。尤其是在介紹錢學森時,筆者借助“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錢學森的頒獎詞“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chuàng)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讓學生知道,這就是對國家的大愛和擔當。錢學森“大千世界、浩瀚長空,全納入赤子心胸;驚世兩彈、沖霄一星,盡凝鑄中華豪情,霜鬢不墜青云志”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以重要歷史人物為依托,引領學生在歷史敘事中感悟歷史人物的品性、精神,使學生自然受到歷史人物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這樣的民族精神教育可達到“教者不勞,學者不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通過解讀典型歷史事件,讓學生理解民族精神
典型的歷史事件能夠提供多種分析視角,能夠折射出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能夠推進兼具激情與理性的民族精神教育。比如人教版選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課中,對于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但也不乏其他聲音。筆者利用教材中的“學習延伸”,引導學生從民族融合、文化傳承、理想實現(xiàn)等視角進行探討。學生各抒己見、熱烈討論,主要提出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孝文帝改革體現(xiàn)了落后民族的文化必然會被先進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歷史規(guī)律,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自覺地順應了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值得肯定;另一種觀點認為,孝文帝改革雖然符合發(fā)展趨勢,但其全盤吸收漢文化,不加區(qū)別兼收漢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丟棄了自身民族文化的長處,這是其不足之處。在學生討論后,筆者適時展示史料: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權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qū)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chǎn)方式、漢族的文化等問題。是繼續(xù)保存拓拔氏舊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獲得新生,北魏的統(tǒng)治者必須做出抉擇。
依托史料,幫助學生了解:孝文帝在面對鮮卑族與漢族文化的巨大差異時,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與借鑒的信心與勇氣都將成為影響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條件下進行的。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漢化措施,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有利于漢族、鮮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tǒng)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筆者建議學生課后查尋有關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章,做成一篇專題目錄索引,如學生有興趣,還可歸納關于孝文帝改革評價方面的不同觀點。筆者還建議學生將自己所思所想形成文字,同時提示學生:研究者的觀點往往會受到政治因素、時代發(fā)展、史學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觀差異、個人因素等的影響。這樣教學既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去除狹隘性,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
三、通過特定歷史主題教育,讓學生感悟民族精神
歷史主題體現(xiàn)價值觀判斷。特定歷史主題是指那些在傳導、弘揚民族精神方面極具張力的內(nèi)容,革命、抗戰(zhàn)、改革等都屬于這類主題。比如,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中“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專題,既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如五四運動,作為一場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所蘊涵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zhàn)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朗讀北洋政府為了撲滅五四愛國運動的行為表現(xiàn),從而使學生感悟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又如抗日戰(zhàn)爭,其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飽經(jīng)滄桑的一章。在教學中,筆者不僅講述了淞滬會戰(zhàn)、平型關大捷等正面戰(zhàn)場上的事件,而且講述了敵后戰(zhàn)場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前線、男女老少齊動員的歷史故事。正如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七十七周年儀式上指出的:“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zhàn)場,還是敵后戰(zhàn)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痹诮虒W中筆者始終圍繞民族精神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真切地感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四、通過試題訓練,讓學生內(nèi)化民族精神
近年來歷史高考試題愈發(fā)關注對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與滲透,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凸顯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如2019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題第9題選取了豐子愷的漫畫《不許戎衣有淚痕》,其選項充滿歷史感,濃墨重彩地體現(xiàn)了中華兒女英勇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第21題,通過漢字的形成、發(fā)展和傳播的簡要歷程以及漢字在推動中華民族文化、東亞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提問。小切口的設問,卻需要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方可獲得正確答案。這些試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如2018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題第8題,以近代四川一首民謠,考查辛亥革命中四川保路運動,反映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求民主斗爭,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第9題,以1920年陳獨秀的演講,考查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反映了當時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增強了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高考命題立意的價值導向,給予筆者諸多啟示。首先,歷史試題本身就是一種育人資源,許多試題可以用來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其次,試題在考查學生情感時所展現(xiàn)的思路、技巧,包括選材等,都起著積極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再次,“人格立意”的指導思想和命題原則在試題中已成為“不可逆”趨勢,教師在平日應對學生多加訓練,這樣,當他們在面對“家國情懷”“民族精神”這類試題時,就可以將歷史知識與自己平日的所思所悟相結合,從而實現(xiàn)情感轉化和提升訓練效果。
總之,在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如何發(fā)揮歷史課程在“民族精神”方面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仍是歷史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需要歷史教師為之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