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紅
《幼兒教育綱要》指出:“發(fā)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能力”, 是學前教育機構(gòu)在語言領(lǐng)域中使幼兒得到發(fā)展的總目標。從八十年代初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培養(yǎng)幼兒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到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發(fā)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能力”反映出對幼兒語言教育觀的轉(zhuǎn)變。即從原來語言教育的文學化、成人化、裝飾化轉(zhuǎn)變?yōu)楣ぞ呋?、實用化。語言不管有多少種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際的工具?!北疚氖紫柔槍跓衢T話題“關(guān)于虐童事件”,從幼教工作者的角度思考,提出重視幼兒語言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開展幼兒語言教育的迫切性。其次筆者結(jié)合日常開展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部分教學實例與心得,提出開展幼兒語言教育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從宏觀上為幼兒語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方向,但要在具體的實踐中操作,需要我們對幼兒運用語言交往涉及到的語言環(huán)境,語言類型以及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能力進行思考分析,使之具體化,否則就是空談。筆者認為,語言教育是幼兒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也有一定的難度。在幼兒語言教學過程中,老師只要積極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真實形象的語言環(huán)境,努力喚醒童心童真童趣,便能巧妙輕松地提升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給幼兒語言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近期有一熱門的話題——關(guān)于虐童事件在網(wǎng)絡上的流傳。首先是電視新聞媒體的大幅報道,接下來的就是特別多的家長轉(zhuǎn)發(fā)的“如何在關(guān)鍵時候教孩子保命的金句”,“防止性侵的視頻”……說實在的,作為一名在幼兒教育一線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看到這些社會現(xiàn)象和評論,筆者的心里特別不是滋味。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專業(yè)幼教知識,真心想說的一句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在哪里?”——孩子在遇到危險和侵害的時候,是否會第一時間主動告訴身邊最親近的人?“孩子不愿說,孩子不想說?!薄昂⒆硬桓艺f”是目前很多家長和老師感到苦惱的問題之一。針對這一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能做的、迫切需要我們?nèi)プ龅氖鞘裁??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能善于運用教學資源,在組織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從充分調(diào)動幼兒表達的意愿入手,喚醒他們的童心童真童趣,巧妙地化解幼兒不愿與人溝通的尷尬,從而達到提升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目的,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內(nèi)在力量的孩子。讓每一個小朋友學會用智慧和心力去面對生活的壓力,當他們遇到危險時懂得自我解救,并能及時主動地與信任的人進行連接,尋求合作和幫助。我想,這是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和最有力的保護。
那我們應該怎樣化解幼兒不愿與人溝通的種種心理負擔呢?首先,要牢牢樹立“以人為本,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了解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盡可能喚起他們的童心、童真、童趣。讓他們能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習口語,學會與同伴間的交往, 逐步化解他們不愿與人溝通的心理負擔。在設計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為幼兒構(gòu)建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契機,把合作意識融入到不同的語言教學內(nèi)容中,切實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能巧妙化解孩子不愿溝通的尷尬,達到提升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教學目的。
下面就談談筆者在這方面所作的嘗試和所得的體會。
1 注重為幼兒構(gòu)建語言交流合作的契機。
在組織幼兒進行日常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善于為其構(gòu)建合作的契機。譬如:組織幼兒游戲活動,通過開展運用積木搭建的游戲、開展“過家家”“銀行”“超市”等等的角色游戲以及木工坊等活動,從而幫助幼兒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領(lǐng)會到如何與他人進行友好的相處。深刻認識到與同伴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又如,通過開展美術(shù)活動,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活動或集體合作作畫,在這過程中,讓幼兒意識到,要想在構(gòu)圖上、色彩上、內(nèi)容上達到協(xié)調(diào)一致,就必須學會與同伴相互協(xié)商,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大班幼兒的示范作用,定期組織開展“混齡晨煉”和“混齡區(qū)域”活動,讓大班的哥哥姐姐與小中班的弟弟妹妹進行“大帶小”的一對一活動,使小班的幼兒能夠從中學習到人際溝通和交往的技巧。
2 先觀察后說話,幫助幼兒走出無話可說和說不具體的困境。
在組織開展語言活動中,幼兒習慣性地會表現(xiàn)出“”低著頭,一聲不吭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幼兒找不到說話的興趣;二是由于活動時缺乏仔細的觀察,幼兒腦海里留下的只是模糊不清的記憶,不能具體地說出來,更談不上生動描述了。要幫助幼兒走出這個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觀察后表達。開展活動時,教師先組織幼兒進行一次有趣的游戲或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讓孩子盡情地投入,活動中要求小朋友注意觀察同伴怎樣、好朋友怎樣、“我”怎樣、然后再根據(jù)幼兒不同年齡的認知水平指導幼兒開展說話訓練。由于描述的是剛剛發(fā)生且有意識觀察過的, 幼兒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說起來就不會太難,但從表述清晰,條理性和完整性等方面來說,幼兒會呈現(xiàn)出不同水平。教師可抓住一兩個關(guān)鍵場景進行適當?shù)囊龑?、交流和評價,以解決部分幼兒遇到的難點。
筆者曾在大班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語言訓練活動《愛吃的水果》。在活動前,先讓孩子們帶自己最愛吃的水果回來,一起觀察它的顏色、形狀,然后一起品嘗它的味道。再把它介紹給身邊的好朋友。整個活動時間約十分鐘。剩下的就是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水果派對”時間。整個活動,孩子們的思維相當活躍,發(fā)言也很有質(zhì)量,不僅能用豐富的語言向同伴描述自己最愛吃的水果的形狀顏色,還能主動地與好朋友一起分享水果,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當然,根據(jù)幼兒不同的年齡段, “先觀察后說話”的內(nèi)容是應該有所區(qū)別的, 小班的幼兒可以玩一個游戲、中班的幼兒可以表演一個童話故事、大班的幼兒可以進行“猜猜這是誰”、“聽口音辨人”、“誰上來露一手”等多樣性的活動。每一次活動內(nèi)容的設計,都要充分考慮該次語言訓練的重點。若訓練重點是“有條理地把話說清楚”,活動就應分有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且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界限要分明;若重點訓練是“有重點地把話說具體”,活動的核心部分就應比較突出,并且要讓幼兒通過充分的觀察后再進行。
3 引導幼兒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好題材,清除“一問一答”式被動交往的消極影響。
在組織幼兒開展語言活動時,有個別教師習慣依賴教材或繪本上的故事,這樣難以激發(fā)幼兒口頭表達的興趣。若要追究原因也頗為復雜,如:老師過分強調(diào)材料的新穎性,典型性;幼兒還不懂得在自己平凡的生活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值得說的人和事。這個消極影響不清除,幼兒口語交往能力就難有實質(zhì)性的進步。記得在一次組織大班語言活動時,筆者為了引導幼兒在自己生活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口語素材,曾經(jīng)給他們講過這樣一個哲理故事:一天黃昏,有一個小朋友獨自走在亂石灘上。這時候,有一個聲音在他的耳邊響起:“小朋友,你盡可能多撿幾塊石頭帶走。要不然,你會后悔的!”小朋友低頭撿起一塊小卵石看了看,心里嘀咕:不就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卵石嗎?好,就帶走這一塊吧!到了晚上,他已遠離了那個亂石灘,無意中掏出那塊小卵石一看,竟然是一塊閃閃發(fā)光的寶石……借這個故事教育小朋友們:在許許多多平凡的小事當中,往往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是我們沒有認真去看,好好地想,才覺得它不值得拿出來說。然后筆者按準備好的活動內(nèi)容,開展主題活動:自我介紹“我是一個*****的孩子”。本以為這話題孩子們應很容易對付。殊不知,一個活動下來,竟然還有大部分孩子說不上來。原因就是:他們也說不好自己是什么樣的孩子,不知道從哪里說起。認識到問題的關(guān)鍵,于是筆者啟發(fā)幼兒,可以從自己喜歡什么入手,小杰隨口說:“老師,我喜歡拍皮球……”筆者告訴他,可以說說自己是怎樣喜歡上拍皮球的,因為喜歡拍皮球發(fā)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小杰搔了搔頭說:“這種故事倒是很多的,好,我就說給大家聽聽吧!”有了小杰“帶路”,其他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可見,在交流話題的選材上,幼兒的視野常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盲點,盲區(qū)。需要教師適時的點撥和啟發(fā)。當他們對身邊發(fā)生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也能像玩賞那塊寶石那樣珍視,當他們對身邊發(fā)生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也能說得條條有理生動有趣時,自然就能品味其中那不普通的意義了。我們還需要擔心孩子遇到危險和侵害時不愿不敢不肯傾訴嗎?只有把問題的根源找到了,才能積極有效地解決它。
4 適當開展有益身心的社區(qū)活動,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孩子與人溝通交際的能力。
將有益身心的社區(qū)活動與幼兒的語言訓練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有助于幼兒直接體驗口語表達能力的社會價值和積極自我教育的作用。筆者記得不久前,組織大班小朋友開展的一次環(huán)保實踐活動,為了能使這次口語訓練和環(huán)保教育相結(jié)合的語言教育活動,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筆者特意把幼兒園的清潔工阿姨請到活動中,由她向孩子們介紹講解示范如何打掃活動室(包括綠化帶等公共場所)。沒想到,孩子們的情緒高漲,都很專注地向阿姨學習如何對活動室進行保潔,然后跟旁邊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掃把,一人拿垃圾鏟,一起合作把活動區(qū)的地面打掃干凈、把桌子椅子擦干凈。就這樣,把原本以為頗為枯燥的語言活動“變身”成一次很有挑戰(zhàn)性的口語交往實踐活動,這種體驗對小朋友來說是十分寶貴的。
又如,每年秋季,開學伊始就會迎來教師節(jié)。制作小賀卡固然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如果能借這個機會開展“夸夸我的老師”、“畫畫我的老師”、“老師,我想對你說”等活動,口語訓練必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活動,小朋友與老師有了新的了解,增進了感情,關(guān)系更加融洽了。在活動過程中,不乏天真、率直的介紹,更有真誠坦蕩的感受?;顒又?,很多孩子都似乎忽然長大了許多,不少孩子說道:“老師們原來這么辛苦,老師對我們真好。”由于是小朋友們自己的觀察,自己的介紹,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收獲,所以特別愿意把這次活動的感受畫下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愛意,這樣做出來的心意卡,比單純從圖畫技巧指導有意義得多。
綜上所述,利用各種渠道,使幼兒的口語交往能力得以培養(yǎng),才能把“要我說”變成“我要說”,這也是將家長的“不信任感”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最佳辦法。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中往往蘊涵著思維的跳動和情感的流動,而語言恰恰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語言既是兒童生活中的必須,更是將來融入社會的必須。筆者認為, 掌握幼兒心理特點,及時化解他們對與人交流的心理負擔,引導小朋友“愛語言,愛表達,愛生活”,這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的職責所在。我們不只是在教孩子學會運用語言,更是在幫助他們建立與世界之間的鮮活關(guān)系。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qū)芳村兒童福利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