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佰鑫 李闖 黃璇 張翠永 邱美珍(湖南省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nóng)業(yè)組織(FAO)指出,由于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迫切需要尋找替代飼料資源,以滿足人們對動物產(chǎn)品日益增長的需求。黑水虻因其內(nèi)在的營養(yǎng)價值,適合大批量生產(chǎn),無疑是家禽飼料替代物最有希望的昆蟲之一。脫脂黑水虻幼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將來有可能替代豆粕。在肉雞、肉用鵪鶉和鴨的日糧中添加5%~19%脫脂黑水虻幼蟲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這些家禽的健康狀況、生長性能、胴體和肉質(zhì)性狀都是令人滿意的。
同時,利用脫脂黑水虻幼蟲生產(chǎn)蛋白質(zhì)飼料的廠家,同時產(chǎn)生30%~40%脂肪(干物質(zhì))的副產(chǎn)品,利用它作為生物柴油生產(chǎn)的試驗也取得成功。但它能否替代家禽日糧中的脂肪來源還不得而知。因此,意大利Marco Cullere等學者用黑水虻脂肪和大豆油進行了肉雞飼養(yǎng)等一系列試驗,現(xiàn)介紹如下。
45只(羅斯708)雛雞,1~20日齡時飼喂商用肉雞開食料(含粗蛋白質(zhì)217克/千克、代謝能12.9兆焦耳/千克)。21~48日齡分為1個對照組(使用100%大豆油飼喂)、2個試驗組(一個組使用50%大豆油和50%黑水虻脂肪飼喂,另一組使用100%黑水虻脂肪飼喂),每組15只,分成5個欄(每欄3只)。屠宰之后,收集每只雞的胸部(分成兩半)和兩只雞腿,真空包裝并標記,-40℃保存。
兩周之后,對所有右部雞胸和雞腿稱重,4℃解凍12小時再稱重,計算解凍損失。在胸肌的前后端和雞腿的外側肌測量pH,對外側肌測量色澤。腿肌真空密封,80℃水浴至77℃,晾干稱重計算蒸煮損失。隨后將所有右部雞胸磨碎(7000轉/10秒),取20克分析TBARs(硫代巴比妥酸反應物質(zhì)),其余的-40℃保存,凍干后再磨碎(7000轉/5秒),分析其化學成分、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左部雞腿4℃解凍12小時,去骨后重復上述雞胸分析步驟。使用AOAC方法分析化學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膽固醇含量進行絕對定量分析,采用分光光度計評定肌肉脂質(zhì)氧化程度,將氧化產(chǎn)物量化為丙二醛等價物(毫克/千克肌肉)。
采用石油醚萃取黑水虻幼蟲脂肪、大豆油和日糧的脂質(zhì)。按1份氯仿2份甲醇的比例萃取雞胸和雞腿的脂質(zhì)。脂肪酸分析用的樣品,用含有4%硫酸的甲醇溶液進行甲基化,以便測定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在每個樣品中加入0.5毫升蒸餾水和1.5毫升正庚烷,獲得兩相分離;運用氣相色譜分析儀,給脂肪酸甲酯定量;以0.8毫升/分鐘恒定流量的氦氣作為載體;噴嘴和檢測器的溫度為260℃;根據(jù)商用脂肪酸甲酯混合物識別峰值,用“%”表示。
15份左部雞胸樣品-40℃保存一個月之后,4℃解凍16小時。將每份樣品置于烹飪盤,雞肉每邊烹飪8分鐘直至肉內(nèi)溫度達74℃。用鋁盤將樣品隨機擺放到餐桌,由8位認證的食物品嘗專家評定雞肉的氣味、咸味、肉質(zhì)、酸度、纖維性、咀嚼性、汁液性、黏性和韌性。
試驗組與對照組的肉質(zhì)理化性狀相似,胸肌的重量、解凍損失和pH都無顯著差異(p>0.05),3個組的水分、蛋白質(zhì)、脂類和灰分含量都無顯著差異。增加黑水虻幼蟲脂肪取代大豆油的數(shù)量,不影響雞肉的氧化狀態(tài),因為3個組雞胸的TBARs相似。50%黑水虻組雞胸的膽固醇含量(59.4毫克/100克),顯著(p=0.0003)低于對照組(64.2毫克/100克)和100%黑水虻組(66.9毫克/100克)。
由于C20∶ 1 n-9和C18∶ 1 n-9(油酸)持續(xù)下降(p<0.0001),導致單不飽和脂肪酸(M U F A)呈遞減趨勢(2 7.7%、2 5.6%、23.5%)。因為C18∶ 2 n-6(亞油酸)和C18∶ 3 n-3(α-亞麻酸)持續(xù)下降(p<0.0001),導致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呈遞減趨勢(36.8%、30.6%、23.4%)。但因為致動脈粥樣硬化指數(shù)、血栓形成指數(shù)、低膽固醇與高膽固醇血癥的比率下降(p<0.0001),導致(n-6)與(n-3)脂肪酸的比率呈遞增趨勢(15.8、18.0、21.7),過氧化指數(shù)仍然呈遞減趨勢(57.3、51.3、42.4)。
隨著黑水虻幼蟲脂肪代替豆油數(shù)量的增加和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的變化(p<0.01),腿肌的SFA(飽和脂肪酸)呈遞增趨勢(28.8%、36.5%、45.8%;p<0.0001)。盡管油酸下降,但總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差異不顯著(28.9%、27.5%、26.1%)。因為亞油酸、C20∶4 n-6(花生四烯酸)和α-亞麻酸逐漸下降,導致多不飽和脂肪酸、(n-6)與(n-3)脂肪酸比率逐漸下降(p<0.0001)。
對照組和2個試驗組雞肉的氣味、咸味、肉質(zhì)、酸度、纖維性、咀嚼性、汁液性、黏性和韌性的差異都不顯著。
因此,育肥雞日糧中的脂肪成分,用黑水虻幼蟲脂肪(完全)取代大豆油,技術上可行,雞肉質(zhì)量令人滿意。缺陷是減少了多不飽和脂肪酸,負面增加了飽和脂肪酸。肉雞飼料廠家添加黑水虻幼蟲脂肪時,應同時添加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n-3系列脂肪酸。
黑水虻幼蟲喜食腐物,有利于畜禽糞污初處理,改善畜禽場的環(huán)境(氣味)衛(wèi)生。黑水虻具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廣泛、吸收轉化率高、容易管理、飼養(yǎng)成本低等特點,已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逐漸推廣。黑水虻幼蟲不宜直接飼喂家禽或家畜,應通過飼料加工、高溫處理(例如制成顆粒飼料),作為蛋白質(zhì)替代物或補充料添加到配合飼料中。添加黑水虻幼蟲脂肪時,應同時添加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n-3系列脂肪酸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