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
第一次踏出國門,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語言,對未知生活的期許與擔憂……近些年來,隨著留學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熱衷于選擇出國交換的方式,為自己的履歷貼金,人生添彩。但美好而短暫的國外求學歷程結(jié)束后,回國要面對的仍是對未來發(fā)展的茫然與焦慮,畢竟,在含金量考評上,交換生與“名校海歸”的關系,僅僅是擦肩蹭過而已。
公費交換,還不抓緊時間旅游?
把海外本科、碩博項目、訪學、交換等幾種留學經(jīng)歷做個比較,在含金量考評上,交換生毫無疑問會被放在鄙視鏈的最底端。
但在留學快活度排行中,這群人必占第一。拋開所謂功利、虛榮的目的,體驗過海外交換生活的大多數(shù)人,都會將這份經(jīng)歷視作一段珍貴的寶藏回憶。
出于學分轉(zhuǎn)換的考慮,不少同學會將課業(yè)壓力較小的學期用于交換,退一步說,即便課程并沒有減少,對于交換生們來說,旅游這一主要“任務”也不能被耽誤。
當國內(nèi)同學被上課、作業(yè)、考試折磨得焦頭爛額時,在歐洲交換的陳瑤也憂心忡忡地發(fā)了一條朋友圈:
“好難選啊,又一個假期快到了,我到底是去巴黎逛博物館,還是去馬德里吃海鮮大餐?”
在臺灣交換的張文則顯得沒那么糾結(jié)。只要膽子大,翹兩天的課,不用等到什么節(jié)假日,照樣可以從臺北南下到墾丁的海邊度假。
更酷炫的,要數(shù)在美國交換的李云竹。約上兩三好友租一輛車,沿著加州一號公路從洛杉磯浩浩蕩蕩地北上到舊金山,絕美風景圖配上心得體會,一集留學Vlog立馬就能出爐。
除了休閑旅游,交換期間全英環(huán)境的課堂能在一定程度上、一段時間內(nèi)提升你的英語水平。如果你敢于跳出社交舒適圈,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放膽尬聊,你的視野、思考也會迎來不少的刷新。
只不過,出來玩,遲早是要還的。
與攻讀學位的留學生相比,交換生在課程選擇上更為自由,學習時間更短,入學門檻更低,就英語能力而言,前者基本需要符合雅思6.5-7分/托福90+的要求,而后者分數(shù)要求較低,有時憑四六級成績就能申請成功。
這同樣也意味著在含金量和認可度上,后者也遠不如前者,它最多能成為履歷上的加分項,而不會是決定項。
根據(jù)規(guī)定,留學生可以憑《留學回國人員證明》或《國外學歷學位認證》證明自己的海歸身份,而交換生并不符合相關資質(zhì),不能享受國內(nèi)的海歸優(yōu)惠政策待遇。
交換經(jīng)歷能帶來的收獲,更多是內(nèi)在的。它可能會讓你對未來有更多不同的想法,可能會為你將來出國留學鋪好一段路,可能是你“人生中最美妙的半年”。
回歸到現(xiàn)實中,交換生更像是介于游客與學生之間的一群人——短期的留學生活,注定沒辦法讓一名交換生在課業(yè)學習、異國文化交流等方面,達到足夠的深入。
交換留學,真的越來越坑了
高校之間的交換生項目,最早于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在歐美起步。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推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我國高校的交換生項目逐漸興起。
交換生項目的發(fā)展,是同我國的留學一并推進的。到2018年,根據(jù)教育部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為66.21萬人,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9萬名學生來華留學——我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留學生目的國。
來往留學生人數(shù)在不斷增多的同時,國際教育的類型也逐漸多元化,除了學生個人的留學,高校之間的師生互換、合作辦學、學者互訪等互動也更加普遍。其中,交換生項目已經(jīng)成為我國高校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公立綜合性大學,還是民辦或?qū)I(yè)類院校,國外交換項目基本是學校的標配,是學校國際化宣傳中必不可少的一筆。
不同國家學校的交換協(xié)議的達成,多是基于對等原則。實力水平不同的高校提供的交換項目,當然也會高低有別。
比如,在北京大學公布的2020-2021學年度校際交流項目中,就包含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東京大學、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各國最前梯隊的高校。北京大學的交換項目不僅涉及到的地區(qū)和高校范圍廣、提供的席位多,所有項目均能免除學費。學校官網(wǎng)還介紹,有90%以上的學生可以獲得4萬、2萬和1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獎學金。
相比之下,一些普通高校提供的交換機會就寒酸了不少:不僅交換學校選項少、排名靠后,一些較為有名的大學還成了自費項目;校方不僅不提供獎學金,交換學生還需向?qū)W校繳納一筆幾千元不等的“項目管理費”。
隨著交換項目廣泛進入到尋常校園里,隱藏在其中的坑更是五花八門。
有的學校要價之高,甚至引起了學生的懷疑——交換項目是不是成了學校撈錢的手段。
網(wǎng)上有一名同學,就分享了母校提供的一個馬來西亞某大學的交換項目費用清單:光是包含了簽證辦理、貼簽、接機服務、項目對接等名目的申請費和項目管理費,就需一萬多元,加上學費和生活費,三個月的學習要花掉三萬多人民幣。
而與冗長的收費名目相對的,是寥寥幾句、幾乎沒有什么要求的申請門檻。學校這般的“苦口婆心”,未免也太明顯了點。
收費亂象不止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學校。2018年《中德意志報》曾報道,前往德國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交換的中國留學生,被要求向校方和教授繳納最高約1萬歐元的費用。按理說,收取學費這一行為沒有問題,但這筆高額費用卻經(jīng)由國內(nèi)招生機構(gòu),直接匯入了德國教授的私人賬戶。
交換生項目的初衷,本是希望在一來一往中溝通學校間的有無,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學生的交流。對于一所高校來說,即便來往雙方因數(shù)量的不均衡產(chǎn)生了縫隙,出現(xiàn)了僧多粥少的狀況,學校該做的,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而不是將縫隙挖掘成更大的商機。
而據(jù)媒體vice的采訪,有一些國外來華交換生表示自己“績點很低,還是拿到了獎學金”“被免了學費住宿費”——不僅交換門檻低,而且補貼還不低,這么一對比,不知又有多少學生心生羨慕了。
交換結(jié)束后,還剩下什么
在交換生項目里,比被坑了錢更讓學生們焦灼的,是學分和時間。
在歐洲一邊苦修課程、一邊玩遍歐洲后,歸國開學即大四的陳瑤發(fā)現(xiàn)兩邊學校的學分不能完全轉(zhuǎn)換。為了補齊畢業(yè)需要的學分,整個大四的上學期,她都在跟著低年級的學弟妹補課。這時正好又是校招、考研、實習等環(huán)節(jié)沖刺的重要節(jié)點,被補課困在教室的陳瑤,只能一個頭兩個大。
由于國內(nèi)高校在選課制度上和歐美有別,學分互認體系仍待完善,陳瑤的情況并非特例。
而學分認定不周的另一個極端,出現(xiàn)在陳瑤的一個到日本交換的同學身上。
這名同學不僅沒有陳瑤的“補課”的煩惱,原本在自己學校應修一門語言必修課學分的他,還順利地用在交換學校選的一門90多分的體育課對沖了。要知道,他的同班同學們拼死拼活地復習這門課,也只能考個80分。
交換一學期,他用不相關的課程刷高了一個學年的績點,拿下了當年的獎學金。和辛苦補修學分的陳瑤相比,他妥妥是交換生中的大贏家。
交換結(jié)束之后,還剩下什么?這是陳瑤在焦頭爛額的回歸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視野開闊了半年、英語進步了一點,可總感覺生活、學業(yè)和社交才剛?cè)谌耄粨Q學期就結(jié)束了。如果時間能更長一些,準備更足一點,如果能重來一次,內(nèi)化于己的東西或許會更多一些吧。
對于交換中的不完善,也有學者指出,目前高校的交換項目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交換的過程不夠深度:對于交換本身,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對于交換學生,缺乏周密的安排。有的大學甚至還出現(xiàn)了為了交換而交換,以此來提升學校國際化的現(xiàn)象。這些是制度應該跟進之處,更是交換生個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如果從—開始,關于“為什么參加交換項目”“如何規(guī)劃這段留學”這些事情,都沒有認真考慮好。到最后被說是“來混個海外履歷”的,當然也無可厚非了。
摘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