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瀅
過年過年,穿新衣,拜新年。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關(guān)上門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拜賀未被年獸吃掉。而拜年的習俗也由此傳承下來。綿延至今,拜年成為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自明清起,我們的祖輩對拜年的次序也定下了不成文的“規(guī)矩”: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直至十六日。
兒時對過年最大的期盼就是穿新衣,拜大年。頭一天晚上便把漂漂亮亮的新衣疊好放在床頭,初一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穿著到處招搖。年里還有許多繁雜、嚴苛的講究,不許說粗話、不許剪頭、不許掃地、不許哭……即使再頑皮的淘氣包也會嚴格遵守,因為長輩說了只有乖乖聽話的孩子才會有紅包。
其實,無論是各種各樣的禮儀規(guī)制,還是長輩對孩子鄭重其事的教誨,都滿含著感恩的情懷,這些不是“迷信”,是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對祖先的追思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感激,是一種深埋在中國人骨子里的知恩圖報的美德。而拜年,亦是人與人之間回饋感恩,表達祝福最好的儀式。
印象中老家的小鎮(zhèn),整個正月都會熱鬧非凡,拜年是各家各戶最為講究的事。
初一是歲之始、時之始、月之始,三元之日。一大清早,父親總會照慣例點燃一串“開門炮仗”,寓意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母親則在堂屋忙忙碌碌地準備中午要吃的素食,素餃子、粗糧饃饃、八寶粥、小碟涼菜等,吃素意味著開年第一天“肅靜”了,祈盼一整年都能祛災(zāi)避兇。
午飯前,爺爺總會先倒上一杯老茶、一盅燒酒,在祖先牌位前的地面上,灑下三道。全家人一起,跪下磕三個響頭,算是給老祖宗拜了年。感恩他們在天有靈,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吃完開年飯,終于到了我最忙碌也最開心的時刻。蹲到爺爺跟前,說一聲新年好,祝您健康長壽,一只鼓鼓的大紅包就算到手了。
收下爺爺?shù)膲簹q錢,鄰居家的孩子已經(jīng)找上門了。三五成群走家串戶,逢人就拜年,只要嘴甜,去哪家都能帶回來滿滿一兜的糖果零嘴兒。
大年初二,是跟著爸爸媽媽一道去外婆家拜年的日子。
大人們交流著過去一年的光景,談?wù)撝碌囊荒暧钟性鯓拥挠媱澓拖M?。小孩們的快樂最簡單,撒開腳丫子跑起來,歡笑聲就已經(jīng)攆不上腳步了。
初三、初四,去姑父、姨父家拜年。
小時候拜年都不著急,一大家親戚,坐在一起說說話、拉拉家常,遞糖果、嗑瓜子寒暄間就已日上竿頭。一家人邊吃邊聊,正月里熱騰騰的飯席就這樣愉快地持續(xù)著……
成年以后,鄰里親朋之間也要相互拜年,道賀新春。每次過年回老家,母親總會在耳邊念叨著:
當年你上高中時,班主任對你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很大,你過年的時候要給他送瓶好酒去;
你小時候貪玩常去同學小美家,在人家那不知討過多少頓便飯,過年去她家拜個年,老人家有些忌口的東西不要隨便買;
隔壁家的吳大嬸,當年家里困難的時候,沒少幫助過咱家,你回來的時候也去給她拜年道聲謝……
和小時候拜年收“壓歲錢”不同的是,長大后更加明白了要心懷感恩,明白了拜年的真正含義。提上禮物,送上祝福,即使一年到頭相隔再遠、許久不見,只要面對面道一聲:“新年好!”彼此間的脈脈溫情便會在瞬間交融。回頭想想,所謂的年味,不就是大家聚在一起那股子熱鬧勁和人情味嗎?
在這個疾速發(fā)展風云變幻的時代,用手機發(fā)送微信、短信,打一通暖心的拜年電話也已成為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之一??粗謾C里一條條頗有興味、朗朗上口的祝福短信,不禁讓人感慨光陰流轉(zhuǎn),但拜年改變的是方式,不變的卻是那份真心與情意。
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有它在我們才能找到家的方向。傳承有年味的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在感懷兒時對拜年那份崇敬的儀式感的同時,我們更應(yīng)將傳統(tǒng)文化精髓傳承、延續(xù)下去。
最后,謹以溫暖的拜賀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祝各位新春快樂,闔家幸福,鼠年諸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