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古稱“臘日”,是臘月的第一個節(jié)日,也是春節(jié)的序幕。過了臘八,年味兒一天比一天濃了,家家戶戶都要忙著做一件事一一準備過年。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歷法中,一年十二個月交替輪回,歲終之月乃稱“臘”,其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的第一層含意在一首人人都會背的民謠里: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此時雖正值“三九寒天”,但隨著臘八節(jié)的到來,年味也一日日地濃烈起來,人們開始忙著為春節(jié)做各種準備,各項慶?;顒右矟u入佳境。
記得小時候,每逢臘八剛過,村里便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時刻,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殺豬宰羊,大人們忙著炸酥肉、蒸饅頭,整個村莊煙霧繚繞、香味彌漫,在裊裊青煙中,小孩們在屋外三五成群,撒歡似地到處湊熱鬧,女孩子們跳皮筋,男孩子們放鞭炮,玩得好不樂乎,而更讓人期待的是,這時候,在外漂泊的游子會陸續(xù)歸鄉(xiāng)與倚閭而望的親人團聚,共話家常,窗外雖是寒風凜冽,家里卻是暖意濃濃。在這一新舊交替的時節(jié),人們將過去一年的不順統(tǒng)統(tǒng)拋開,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慶氛圍當中。
“臘日”在早期并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是歲末的最后幾天。最早周代有“八臘”,在臘月初八祭八方八神,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這便是“臘”的第二層含意。在寒凝大地、數(shù)九隆冬時節(jié),人們在桌上擺上酒肉,認真而虔誠地祭祀祖先和神靈。一餐一飯、一招一式,無不寄托著百姓平凡而又莊嚴的生活愿景。
魯迅曾在小說《祝?!分袑懙溃骸芭f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zhèn)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野咨某林氐耐碓浦虚g時時發(fā)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jīng)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的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地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成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神福們來享用……”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一層又一層地累加,細致而繁瑣,每—件看起來都充滿了儀式感,而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便藏在這滿滿的儀式感中,年復(fù)一年,樂此不疲。
至于“臘”的第三層含意,一碗熬得濃稠的臘八粥便可娓娓道來。臘八節(jié)源于古代的“臘日”,在臘八節(jié)這一天,我國民間有煮臘八粥吃的風俗傳統(tǒng)。臘八粥能夠在民間廣為流傳,依賴于中華民俗的強大生命力。在臘八粥流行之前,民間就有冬至吃赤豆粥祛邪避疫的習慣,認為冬天喝粥可以保平安,如此才能順利迎接來年的春天。
臘八節(jié)這一天,一碗粥總是讓人念念不忘。將糯米、紅豆、大棗、花生、白糖、桂圓等合并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們在鍋中咕嘟咕嘟沸騰著,那溢出的香氣饞得人直流口水,情不自禁想來一碗暖暖胃。臘八節(jié)在我國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而一碗臘八粥一喝就是1000多年。年年過臘八,年年有粥喝,人們對臘八粥的偏愛,或許是因為它有著逐疫迎春的好彩頭,又或許是因為一碗臘八粥進肚,一個團團圓圓的新年就要來了。
陶淵明曾在千古名篇《臘日》中寫道:“風雪送馀運,無妨時已和。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笔前?,“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在臘日歲暮的風雪中,喝著小酒,憧憬著美好的新年,期待著又一年的春夏佳景,是一件多么難得又快樂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