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銘坤,戴偉莉
(1.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珠海 519015;2.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珠海 519015)
慢性非特異性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NSCLBP)在臨床上并不少見[1],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一般認為與腰肌伸展強度和多裂肌減少等因素相關[2]。多裂肌是腰椎控制和維持腰椎穩(wěn)定的重要肌肉,多項研究顯示,NSCLBP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潤增加,豎棘肌和多裂肌橫截面積降低[3],且單側NSCLBP患者患側多裂肌橫截面積顯著低于健側[4]。本研究采用腰椎伸肌強化和神經(jīng)肌肉再訓練對NSCLBP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旨在觀察其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診的NSCLB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②腰痛時間>3個月,伴或不伴下肢疼痛;③經(jīng)影像學檢查排除引發(fā)疼痛的責任性病變,符合NSCLBP的診斷標準[5];④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脊柱或下肢手術史;②合并骨刺、風濕、感染性疾??;③下肢感覺、反射功能異?;蛐凶吖δ墚惓?;④合并以脊柱結核、脊柱腫瘤、脊柱創(chuàng)傷、脊柱疏松、腰椎滑脫/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器質性疾病者;⑤合并癌癥或嚴重心功能異常者;⑥既往有盆腔器官脫垂史者;⑦孕期、哺乳期女性及其他特殊人群。共納入患者9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47例,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齡32~59歲,平均(40.83±6.15)歲;體質量指數(shù)(22.47±3.08)kg/m2;病程4~34個月,平均(13.27±5.89)個月;VAS評分(5.87±1.42)分。觀察組47例,其中男23例,女24例;年齡28~58歲,平均(39.87±6.08)歲;體質量指數(shù)(22.68±3.14)kg/m2;病程4~39個月,平均(14.08±6.29)個月;VAS(5.93±1.61)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取雙側后溪、腰痛點與局部阿是穴,采用常規(guī)直刺法進針,進針后平補平瀉,得氣后后溪、腰痛點留針,阿是穴接G6850電針儀進行刺激,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8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腰椎伸肌強化和神經(jīng)肌肉控制再訓練,在訓練開始前完成腰背肌最大等長收縮(MVIC)數(shù)據(jù)測定,患者坐于測功儀上,以最大自主力等距推靠靠背,以此獲得MVIC數(shù)據(jù),用于指導阻力訓練。所有患者包括腰椎伸展阻力訓練,并完成髖關節(jié)伸展運動、軀干屈曲練習、腿部按壓練習中三項訓練中一項,訓練強度為MVIC的50%,患者每次完成10 min訓練,訓練前,所有患者均進行腰椎伸展和50%訓練量的腰椎伸展運動1 min,訓練方式見圖1。在訓練師一對一監(jiān)督下完成,每次運動前、運動期間和運動后評估患者的VAS評分,VAS評分增加≥3分者停止訓練。
圖1 患者腰伸肌強化訓練方法(A:腰椎伸展運動,B:髖關節(jié)伸展運動,C:軀干屈曲訓練,D:腿部按壓訓練)
①干預前、干預4周末、干預8周末時,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表(ODI)評估患者的腰部功能,指數(shù)越高說明腰部功能障礙越嚴重;采用VAS評分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數(shù)越高則疼痛越嚴重。②干預前后采用UMI-SE-Ⅰ型表面肌電系統(tǒng)對患者L4多裂肌的肌電信號進行檢測,檢測其靜息電信號幅值和收縮時平均肌電值(AEMG)、均方椎根(RMS)、中位頻率(MF)、平均功率頻率(MPF)、中位頻率斜率(MFs)、平均功率頻率斜率(MPFs)。多裂肌定位點:L5-S1水平脊柱正中旁開2 cm,沿肌纖維走向;參考電極標志點于周圍骨性突起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內檢驗采用配對t檢驗或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ODI指數(shù)和V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末、8周末時,兩組患者ODI指數(shù)和VA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兩項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AEMG、RMS、MF、MPF、MFs、MPFs水平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AMEG、RMS、MFs、MPFs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MF、MPF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比較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L4多裂肌肌電圖相比較
注:與干預前相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慢性腰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其中超過85%的患者為NSCLBP,給患者個人、家庭和社會均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6]。本研究納入的兩組患者在干預前ODI值均較高,結果提示兩組患者均存在較為嚴重的腰部功能障礙。此外,VAS疼痛評分顯示,兩組患者均被中度疼痛長期困擾,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針刺是治療NSCLBP的常用手段之一,有協(xié)調陰陽、扶正祛邪和疏通經(jīng)絡等效果[7]。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干預4周、8周末的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提示針刺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疼痛狀態(tài)和腰部功能恢復。
多裂肌是脊柱的背伸肌,是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的重要結構,可對抗脊柱旋轉及滑動,維持腰椎前凸的存在,對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有重要作用[8]。缺乏鍛煉的多裂肌,毛細血管反應差,血運不足,如長期肌肉缺乏鍛煉,肌肉處于營養(yǎng)缺乏狀態(tài),可逐漸產(chǎn)生廢用性肌萎縮。吳巍巍等[9]對NSCLBP患者的研究顯示,多裂肌退變和橫截面積與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顯著相關。Danneels等[10]研究則顯示,反復發(fā)作的NSCLBP患者L4終板下多裂肌橫切面積減小。這些研究提示,多裂肌萎縮和退化可能與NSCLBP密切相關。神經(jīng)肌肉再訓練是通過康復醫(yī)學手段使喪失正常功能的肌肉恢復正常的過程,本研究通過測功儀測得的MVIC指導阻力訓練,強調對腿部的腰伸肌強康復訓練。結果顯示,觀察組4周末、8周末患者ODI指數(shù)和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神經(jīng)肌肉再訓練和腰伸肌強化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NSCLBP的效果更佳。神經(jīng)肌肉再訓練和腰伸肌強化訓練可持續(xù)性改善肌肉骨骼疾病,經(jīng)規(guī)律性訓練使腰腿部深層穩(wěn)定肌被激活,局部受累肌群得以改善,恢復神經(jīng)肌肉的控制能力。訓練過程中可調動多個甚至整個核心區(qū)域肌群的協(xié)同作用,最大程度地刺激局部感受器,增加本體感覺的傳入,刺激腹壁橫行肌肉和多裂肌協(xié)同作用,并提高肌群自動化收縮反應的記憶,建立正確的肌肉收縮順序的條件反射,從而提高臨床干預效果。
表面肌電圖可反映局部肌肉活動水平和功能狀態(tài),研究[11-12]顯示,NSCLBP患者存在表面肌電圖時頻分析變化:①NSCLBP患者存在多裂肌萎縮,收縮時參與運動肌纖維數(shù)量減少或募集延遲,力量明顯減退,AMEG、RMS顯著降低;②在疼痛刺激下,隨著肌肉活動持續(xù)時間延長或肌肉活動次數(shù)增加,多裂肌代償性激活,引起MF、MPF代償性增高;③NSCLBP患者慢/快肌纖維比例發(fā)生改變,慢收縮Ⅰ型纖維募集增加,順序改變,表現(xiàn)為MFS和MPFS降低。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AMEG、RMS、MFs、MPFs高于對照組,MF、MPF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神經(jīng)肌肉再訓練和腰伸肌強化訓練聯(lián)合針刺可改善多裂肌的肌電信號,改善其神經(jīng)肌肉功能受損狀況,這與ODI指數(shù)和VAS評分的改變相符合。
綜上所述,神經(jīng)肌肉再訓練和腰伸肌強化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NSCLBP可改善患者多裂肌神經(jīng)肌肉受損情況,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腰部功能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