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茜
我的姥姥,出生于1945年,祖籍山東,生長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扎蘭屯市,現(xiàn)已年逾古稀。她的故事始于20世紀60年代。
姥姥的父親是一位學究,平日里寫幾篇文章刊發(fā)到報紙上,賺些微薄的稿費養(yǎng)著一兒三女的一家人。這樣一來,姥姥與同齡人一樣,什么都缺,但她不缺一樣東西,那就是書。
據(jù)二姥姥回憶,姥姥從八歲起便表現(xiàn)出對書籍異于常人的癡迷。她極少和其他女孩子一起玩耍,每天干完農(nóng)活兒,便來到父親的書房,或讀書,或在書上批注,或自己寫幾篇隨筆。總有人問她為何不出去玩耍,每逢此時,姥姥便認真地表明志向:走出這個小村子,到大都市里打拼。
后來的十年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一家之主———太姥爺(姥姥的父親)十分支持姥姥,但太姥姥(姥姥的母親)并不理解。她總勸說姥姥,希望她不要重蹈太姥爺?shù)母厕H,只是個空有志向的窮書生,因而每次都給姥姥加倍安排農(nóng)活兒。
太姥姥的阻撓并未動搖姥姥的決心,她比別人更快速地完成手頭的活計,之后不愿停歇一分一秒便沖進書房,為的就是實現(xiàn)那看似遙不可及的愿望。
但這一切都在姥姥十七歲那年的夏天改變了。那幾天,姥姥通過太姥爺?shù)年P(guān)系報名,進城參加考試。在路上,一個面龐黝黑的孩童在同伴的慫恿下走到她身邊,緊盯著她懷里的書,拿出幾個小孩兒的全部家當,請求用這一元錢買走姥姥所有的書。大字不識幾個的孩子為何要買書?原因不言自明:埋藏在每個孩子心底的求知欲。這種欲望深深觸動了姥姥,剎那間,自己為之努力近十年的目標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一個嶄新的人生方向出現(xiàn)在她面前。
一個月后,姥姥金榜題名的錄取通知書寄到了家里。正在全家皆大歡喜時,姥姥卻表明了自己想當鄉(xiāng)村教師的意愿,顯而易見,她遭到了全家人的勸阻。但姥姥不顧家人的反對,硬是在村子里成立了學堂。
她極少收學費,僅僅收取能維持她勉強吃穿的費用。殘破漏雨的房屋、粗茶淡飯、頑皮的學生……艱苦的條件并未動搖她的決心,她一個人撐起了一座學堂。五年內(nèi),將村里近二十名目不識丁的農(nóng)家子弟送進了中學,其中不乏如今已功成名就者與身居高位者。但她從來不接受學生們?yōu)楸磉_感激之情的饋贈,她不希望讓庸俗玷污她心中最神圣的殿堂,在她無私的事業(yè)中,不允許夾雜任何利益!
一晃五十年,她嫁人、生兒育女,也有了孫子孫女。我第一次見她時,她早已退休,但仍經(jīng)常同我談起她的學生們。提到他們時,她那平靜的面龐上浮起一絲慈祥的笑容,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彩。
我的姥姥,說平凡,一生真是平淡無奇;說偉大,又是那么令人肅然起敬。我的姥姥,是我心中最耀眼的一道光彩,是我人生的指路燈。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隨堂作文,文筆流暢,詳略得當,人物形象生動。從為自己讀書到為了村里的孩子們重新確立人生目標,從父母關(guān)愛的女孩到為了學生們省吃儉用的女教師……這是艱苦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更是美麗的人生?!八瞧届o的面龐上浮起一絲慈祥的笑容,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彩。”祝愿這位姥姥快樂健康!希望幸福的小作者永遠把姥姥當作“人生的指路燈”。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