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明
宋江去江州,在潯陽樓吃酒,喝多了,熱血上涌,寫反詩,被告發(fā),被逼上梁山。宋老大在潯陽樓吃的喝的是啥?“一樽藍橋風(fēng)月美酒”“菜蔬、時新果品、按酒”,朱紅盤碟裝的“肥羊、嫩雞、釀鵝、精肉”。
宋江好吃肉不稀奇,羊肉在宋朝卻是稀罕物。宋代的御廚,一般只用羊肉。宰相呂大防曾對哲宗趙煦說,咱大宋一百多年天下承平,因為祖宗家法立得好,家法里要求:“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宋周·《清波雜志》卷一)老呂的意思貌似是,皇帝吃羊,性格就會變得像羊,仁慈,溫和,會施仁政。假如呂氏理論成立,宋朝除了太祖和太宗,其他皇帝都得吃虎肉,起碼吃狼,打仗兇猛,什么遼、夏、金的鐵騎,都待一邊去。
宋仁宗就好羊肉,該吃貨曾別出心裁地將羊肉充作官俸。某天早上,他對近臣嘆息,昨晚失眠,餓啊,想吃燒羊。宋時的燒羊就是烤羊。近臣問,您昨晚咋不說?仁宗說,俺怕吃了這次,以后御廚每晚都?xì)⒅谎?,等我餓了吃??磥硌虺远嗔耍匝蛳裱?,還真有這回事。
羊是戰(zhàn)略物資。黃仁宇說,遼、宋邊境貿(mào)易時,遼國規(guī)定羊不許出境。因為羊皮可制營帳、軍服。西夏人好茶,茶極貴,《西夏書事》里說宋人用幾斤茶換一只羊,可見羊比茶葉更貴。《夷堅丁志》里,錄有官員高公泗的打油詩:“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買嘗?!本虐傥囊唤镅蛉?,太黑心了,算你狠。
南宋時,張俊請高宗吃飯,豪華宴席計有山珍海味、時令小吃二百多道。菜譜里的羊舌簽,就是羊舌羹,又韌又脆,只是費材料,老百姓吃不起。
杭州有位女廚師,一頂一的烹羊術(shù),架子特大。某知府請她,得用轎子接,難伺候。她做五份羊頭簽,要十個羊頭,刮下羊臉肉,就把羊頭扔了。仆人看不過眼,要撿她扔掉的羊,她擺大譜,嘲笑:“真狗子也?!焙贸允呛贸裕畢s吃得心下惴惴——錢袋子受不了。
宋代官員吃羊肉,既有“武吃”,也有“文吃”。武吃就是像蠻子,胡吃海塞。比如大臣蒲宗孟,“每旦剮羊十”,一年要吃掉四千只羊。文吃,就是細(xì)嚼慢咽,還弄點詩詞佐酒。陸游夸蘇東坡文章好:“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意思是,您若把老蘇的文章弄通了,就可以當(dāng)官吃羊肉;否則,您乖乖喝菜湯去。
《金瓶梅》里老百姓愛吃豬肉,《水滸傳》里好漢愛吃牛肉,宋朝皇族和官僚愛吃羊肉,各得其所。宋江,一個小押司,膽肥,居然吃肥羊。宋朝的羊肉不是簡單的肉,里面蘊含著優(yōu)越感哪!
(夕夢若林摘自《市井水滸》河南文藝出版社)
素材任意門
宋朝人大多都是羊肉的鐵桿粉絲,對豬肉的歧視比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甚。開國之君,趙匡胤更是覺得豬肉配不上皇家的高貴氣質(zhì)。事實上,由于豬肉價格便宜,還是很受一些經(jīng)濟拮據(jù)的官員歡迎。美食家蘇東坡就曾將豬肉當(dāng)作餐桌美味,發(fā)明了人見人愛的“東坡肉”。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原本也是羊肉的愛好者,還曾發(fā)明了美食“烤羊脊”。若不是實在太窮,想來東坡先生不會垂青豬肉。
(特約教師 康學(xué)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