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
歐洲的國內(nèi)機,又窄又小,當(dāng)然沒有電影看,只聽錄音書罷了。在巴士上,我也讀不了書,全靠聽。只在酒店房間,才翻翻正式書本,這幾天重看了《路上》。
這是作者積克·卡勞圭的半自傳性著作。此君之前沒寫過書,文學(xué)修養(yǎng)也不是特別好。總之在旅行途中,有什么記什么,并無什么特別的趣事,啰里啰唆的,到底有何種力量,吸引我再讀此書呢?
不單是我一個人,天下愛好旅行的人,都在重讀。今年是它出版的五十周年紀(jì)念,日子過得真快,在六十年代,此書影響了整個文壇,作者的旅程,當(dāng)今看來,短暫得可笑,只有一千七百二十七里長,走的都是美國的鄉(xiāng)下。
五十年來,平均每年還能賣十萬本,加起來是個驚人的數(shù)字。這本書將一直暢銷下去,成為經(jīng)典,是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的。一接觸到它,你就會染上放翁癖,從此愛上旅行,一生樂此不疲。這本書最強烈的信息是:放下一切,走吧!
還等些什么呢?出門吧!你目前的工作并非沒有你不成的,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你要照顧的人,也不會因為你不在他們身邊而馬上死去。多看天下,多觀察別人是怎么過這一生的。回來后,你會對別人更好,你會對自己更好。
如果你還猶豫,就去買這本書來看看。讀原文最好,臺灣人也應(yīng)該翻譯過,書名譯成什么就忘記了。
作者積克·卡勞圭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nèi)就寫完這本書。
他用一張張九寸闊的紙連貼起來,成為十二尺長的長條,放進打字機內(nèi)打出來,從來沒有斷過句子,連續(xù)書寫。到最后,這卷紙變成了一百二十尺,中間也用筆修改過幾次,終于在一九五七年出版成書。
這卷原稿在二〇〇一年拍賣,售價兩百四十三美元,買主把它拿去十一個城市覽展之后,當(dāng)今存于卡勞圭的家鄉(xiāng)的博物館里。
五十年后的今天,《今日美國》報社的記者跟著作者的路線,走了一趟。
當(dāng)年卡勞圭從芝加哥出發(fā),他寫道:“……我只想在深夜里消失,躲進一條路上,去看看我的國家的人,在干些什么事……”
記者看到的沙漠上的綠洲,被小型購物中心取代,購物中心里面有張震動按摩椅子,你花五美元,就可以享受一個小時,這都是卡勞圭沒有看過的事。
在路上的餐廳,多數(shù)是麥當(dāng)勞的連鎖店,還在推銷新產(chǎn)品,但并不好吃。住的酒店,房內(nèi)的電視機還是低科技的,播著免費的cnn新聞,房租也要八十五美元一晚了。
路上經(jīng)過愛荷華監(jiān)獄,獄墻愈搭愈高,有檔人家在賣雪糕,店主說這附近反而很安全,因為有個二十四小時的電視監(jiān)視著,但幾年前還是有人逃獄,大概受不了雪糕的引誘吧?
加油站中賣的全是保健藥品,原來強壯的司機大佬也注重起健康來。一切在改變,但青山故我,記者還是被大自然感動,沒有后悔地走完這次旅程。
卡勞圭最后一站是曼柏斯的納斯維亞,這個終點成為每年最大的音樂節(jié)地點,所有搖滾歌手,不到這里表演一次,終生有憾。
《路上》一書也影響了后來的嬉皮一族,年輕人對固有的生活感到枯燥,旅行去也。愛花、愛自由,與他們的后代優(yōu)皮一族的愛安穩(wěn)、愛享受,有很大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