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文本的解讀方式雖因文而異,但仍有一些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筆者看來,尊重文本、高屋建瓴、分層解讀、細品探微就是基本原則。下面以王鼎鈞先生的《那樹》為例加以闡述。
文本解讀的第一層次是解讀課程標準和單元說明。單元說明是最明顯的編者意圖。《那樹》是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生命為主題的散文,它們?nèi)诤狭俗髡邔ι莫毺馗惺芎蜕畛了妓?。文中“那樹”是一棵神奇可敬的樹,作者用大量的鋪陳寫了“那樹的美”。美的事物應該有美的歸宿,但人類卻反其道而行之,殘忍地殺戮了他。文明的發(fā)展與自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這成了左右那樹命運的抓手。作者不反對發(fā)展,不反對文明,而是認為文明發(fā)展與自然有矛盾的時候,人們失去了理智,發(fā)展的欲望秒殺了生命的萌芽,把樹送進悲劇的深淵,詩意的生活也就此消失。鮮明的對比,喚起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人類的文明需要發(fā)展,而地球上的生命更需要呵護。
文本解讀的第二層次是解讀教學文本的文章要素、知識源及人文價值。這些解讀旨在讓教師更加深刻地理解、熟悉文本。就語文教學而言,文本解讀的對象不應局限于內(nèi)容和主題的解讀。教師聚焦文本中的關鍵點、緊要處,重錘敲打,能夠以點帶面,以小見大。
《那樹》采用的是第三人稱敘述。冷靜的敘述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收斂起來,凝成了潛藏于文字之下更加深沉的情感暗流。文中作者反復運用“于是”就可見一斑。如:
于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幼稚園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侶止步,夜晚,樹下有更黑的黑暗。
于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于是人死了。
于是交通專家宣判那樹要償命。
于是這一天來了……
細心品咂這個詞,能讀出深意。人撞樹,樹償命,后面的三個“于是”看起來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可是仔細分析,卻又發(fā)現(xiàn)多么奇怪滑稽,荒唐可笑——人的冷酷無情、道貌岸然,樹的有情有義、可敬可愛彰顯無遺。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幾句話,能體會到作者“節(jié)制而含蓄”的表情達意,感受到文字背后深沉的痛惜與憤慨。
文本解讀的第三個層次是基于以上兩層解讀成果的進一步解讀,是獨立的文本與學生思維之間的碰撞。這既是熟悉學情,也是為上好一堂語文課所要精心準備的教學解讀。這需要教師尊重文本、高屋建瓴,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
作者對那樹由綠著生到綠著死、到死了沒有再綠的描寫,到底想告訴大家什么呢?王鼎鈞在《四千字·五十年》中寫道,“我常說,文章本身有它自己的命,它跟誰有緣,跟誰沒緣,緣深緣淺,緣聚緣散,有我們不知道的定數(shù)……那就更不用說文章的主題了……”閱讀這篇文章,既要走進那棵樹,又要走出那棵樹。那樹蔭庇人類、護衛(wèi)大地,可最后卻由于人類的自私,被砍伐殆盡。表面看來,作者是描寫老樹的一生,但聯(lián)系到人類社會,老樹的堅固穩(wěn)定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根深葉茂的表征。無奈時過境遷,在西風東漸、國人盲目崇洋媚外的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也面臨著被折枝刨根、砍伐殆盡的命運。
文章的主旨往往是多元的,我們不可能用統(tǒng)一的解讀模式和教學內(nèi)容規(guī)定教什么。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文本才變得魅力無窮,為語文的深度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單位:宜昌市遠安縣教研師訓中心)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