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景行
日本對自行車有種種規(guī)定和限制。如購車后馬上要實名登記,騎車不能打傘(只能穿雨衣)、不能玩手機、不能兩車并行,等等。還有,酒后不能騎車,如同開汽車不能酒駕一樣。
前不久去日本東京住了幾天,感覺街頭騎自行車的比以前更多。朋友說他公司里面好多年輕同事騎車上下班,只要距離不太遠,省得堵車擠車,還可以健身。一位退休在家的女士說,東京好多小巷,到附近購物辦事還是自行車方便。另外,不像上海滿街都是電動(自行)車送貨送餐,東京更多見到的仍然是摩托車,此外就是自行車。
騎自行車送快遞的,后面還拖著一個帶輪子的小貨箱;騎自行車送快餐的,雙肩背著一個保暖箱;郵局的大爺級員工開著面包車沿街一路開箱收信,送信的小伙子則騎著自行車一條條小巷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還不止一次看到派出所警員騎車執(zhí)勤,最熱鬧的銀座路口警察崗?fù)らT口也停著一輛自行車,門上則貼滿寫明懸賞金額的通緝令。
東京其實說不上是對自行車“友好”的地方。按現(xiàn)行交通規(guī)定,自行車一般要同汽車一樣在馬路上靠左行駛,少數(shù)路段還專門劃出自行車道。遇到路窄汽車多的情況,自行車往往就騎上了人行道。照理,只有老人、孩子和殘疾人可以這么做,其他人都有違法違規(guī)之嫌。只是當(dāng)你在人行道或步行街上行走時,身邊不斷有人騎車掠過,大概就可知道有關(guān)限制和法規(guī)名存實亡,除非出了事故尋找責(zé)任——東京的交通事故三成因為自行車。
不過,在東京街上行走還是比較安全。日本朋友說,他們從小就騎車上街,車技一般都練得不錯,在人行道上不會撞到人。前面如果有行人擋著,騎車的往往停下來等候、避讓,不會隨便按鈴以免冒犯他人。也就是說,即使自行車上了人行道,“行人優(yōu)先”的原則仍然必須遵守。據(jù)粗略了解,日本對自行車還有其他種種要求、規(guī)定和限制。如購車后馬上要實名登記,要裝前后車燈和車鈴,孩子騎車一定要戴頭盔,騎車不能打傘(只能穿雨衣)、不能玩手機、不能單脫手,當(dāng)然更不能雙脫手,成人不能兩人同騎一車,不能兩車并行,等等。
還有,酒后不能騎車,如同開汽車不能酒駕一樣。對速度快慢的要求是隨時可以停下,否則就算超速。闖紅燈和逆向騎行等十多項行為算是嚴重違法,最多可能被罰四萬日元(約合兩千多元人民幣),多次惡意違法騎車的還會被“請”去參加“騎行者講座”。
對一般東京市民來說,自行車帶來的最大麻煩就是街頭亂停亂放,妨礙正常行走,占據(jù)公共空間,破壞城市美觀。但對于騎車的東京人來說,最大麻煩則是停車越來越不方便。有的停車場收費不高,第一小時免費,后兩小時收一百日元。還有全自動的,把車推進去就不用管了。但就是各種停車場都不多,市中心地區(qū)更少。
東京交管部門這兩年對街頭自行車亂停放加大處罰力度,一位每天騎車上班的中企外派員工說她今年已經(jīng)被罰過多次,每次兩千日元,大約一百多元人民幣。其實有的區(qū)域罰得更重,要交三千日元或更多才能取出被扣自行車。管理部門還聘用專門人員來執(zhí)行,他們年歲都不小,兩人一組穿著制服,手持卡片相機、電子記錄本等工具,有的專給路邊汽車抄牌,有的專門對付人行道上的自行車。
做法也蠻合理,先禮后兵。發(fā)現(xiàn)違規(guī)停放的自行車,第一步是貼上一張寫明時間的紅色小條子,警告車主盡快把車挪走。一個小時之后車子如果還在那兒,就會移到專設(shè)的扣押地點,同時也告知車主到那兒取車交罰款。這辦法應(yīng)該起到作用,新聞中看到有的扣押點集中了好幾十輛違規(guī)停放的車子,違規(guī)者乖乖地交上兩千日元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