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九天鶴
唐詩是中國詩的高峰。
《唐詩三百首》把唐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唐詩別裁》的分類不把樂府單獨分開,但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代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的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從格律上,唐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先說近體詩。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很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四個特點:
一、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二、押平聲韻,并只能押同一韻部的韻。(首句可以押鄰韻)。
三、每句平仄嚴格按規(guī)定。
四、每首必須要有對仗,對仗的位置嚴格按規(guī)定。
超過八句的律詩叫長律,一般是五律。在題目上標明韻數(shù),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一律用對仗,故又叫排律。
絕句的字數(shù)比律詩少一半。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律絕押平聲韻。依照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等于半首律詩。古絕可押仄韻,即便押平聲韻,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guī)則的束縛,歸古體詩類。
再說古體詩。凡是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包括曲、辭、歌、行等的樂府詩。但配音樂的歌辭,如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
古體詩既可押平聲韻,又可押仄聲韻。在仄聲韻中,還要區(qū)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上聲韻之間跟去聲韻之間可以通用。但是,通用也不能亂來,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它各聲通韻。
唐代以后的古體詩,雖然表面上不受格律的限制,實際上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以上只是簡單的講述唐詩。雖然簡單,卻是講述的正宗唐詩。
唐代以后寫詩的人,無不遵循唐詩的規(guī)則。律詩遵循律詩的規(guī)則,古體詩遵循古體詩的規(guī)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查一查從唐代到宋、元、明、清歷代的著名詩人(當然也包括有人說的蘇軾、陸游),他們寫的詩絕大多數(shù)都合聲律。當然,你要模仿唐代以前的古詩,比如《詩經(jīng)》,那是你的自由。你要模仿“五四”時期聞一多那樣字句整齊的新詩,那也是你的自由。但是,請你千萬不要打“唐詩”的招牌,因為你寫的根本不是唐詩。就好比你說你要唱京劇,但開口卻是流行歌曲。聽眾說你的不是京劇,你卻怪京劇的曲牌約束了你的歌詞,唱腔限制了你的旋律。如果是這樣,那你就不要打京劇的招牌,直說是流行歌曲就行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嫌唐詩的平仄、聲韻束縛了你,你可以不寫唐詩,不妨去寫不受格律束縛的其他形式的詩,但請你不要自稱“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