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男,周穎,葉君如,張冬青,周玲萍,李玉蘋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浙江 溫州 325015)
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需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占入院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20%,核心病原菌包括肺炎鏈球菌、非典型病原菌等[1],病死率高達21%~54%[2-3]。近年來,因季節(jié)性流感病毒的流行,重癥和危重癥甲型流感被越來越多地識別,而其他重癥病毒性肺炎在臨床上常被漏診和誤診,延誤治療。腺病毒感染約占CAP的4.8%[4],兒童多見,成人感染常導致急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一般呈自限性,一旦進展為重癥肺炎,病死率極高。成人重癥腺病毒肺炎在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方面國內(nèi)報道較少?,F(xiàn)報告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確診的7例成人重癥腺病毒肺炎,分析其臨床特征及預后。
1.1 對象 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住我院,病原學確診的成人重癥腺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組患者均知情同意。
1.1.1 SCAP的診斷標準[5]:符合下列1項主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者可診斷為重癥肺炎。主要標準:①需要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治療;②膿毒癥休克經(jīng)積極液體復蘇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藥物治療。次要標準:①呼吸頻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數(shù)≤250 mmHg(1 mmHg=0.133 kPa);③多肺葉浸潤;④意識障礙和(或)定向障礙;⑤血尿素氮≥7.14 mmol/L;⑥收縮壓<90 mmHg需要積極的液體復蘇。
1.1.2 病毒性肺炎的診斷標準:符合下列一種檢測方法陽性,結(jié)合患者臨床特征考慮為CAP,即為病毒性肺炎。①口咽或鼻咽拭子、合格下呼吸道標本或肺組織標本中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陽性;②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呼吸道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變化;③口咽或鼻咽拭子或合格下呼吸道標本中副流感病毒1-4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的快速抗原檢測陽性(DFA法);④合格下呼吸道標本中分離到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毒。
1.1.3 納入標準:年齡大于18歲;符合上述SCAP和病毒性肺炎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免疫抑制宿主;②有合并癥:支氣管擴張、活動性肺結(jié)核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1.2 方法 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APACHE II評分、病原學送檢的標本和確診方法、臨床治療及預后。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分類變量,統(tǒng)計個數(shù)和比例。連續(xù)變量,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正態(tài)性檢驗用Shapiro-Wilk法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共7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3~50(35±10)歲。有基礎疾病1例(肝移植術(shù)),免疫功能正常宿主6例。
2.2 臨床特點
2.2.1 癥狀與體征:所有病例起病均為發(fā)熱伴咳嗽,同時合并呼吸衰竭。高熱3例,最高體溫為40.6 ℃;咳黃白色黏液痰7例;咯血3例;呼吸困難7例;胸痛1例;胸腔積液2例;寒戰(zhàn)3例;頭痛2例。發(fā)病到入院時間為2~8(5.6±2.6)d。 APACHE II評分5~20(10.1±5.0)分。
2.2.2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為(11.75±4.6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0.84±0.07)%;淋巴細胞百分數(shù)(0.09±0.04)%;淋巴細胞絕對值(0.83±0.35)×109/L;血小板計數(shù)(143±80)×109/L。血生化檢查: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14±72)mg/L;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0.74(0.33,5.03)ng/m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550(121,3 387)U/L;乳酸脫氫酶621(403,819)U/L;總蛋白(57±7)g/L;白蛋白(31±6)g/L;谷丙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77(40,797)U/L;谷草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114(73,1 448)U/L;尿素氮(6.44±3.27)mmol/L;肌酐90(72,97)μmol/L。7例患者均伴有肝功能異常,表現(xiàn)為ALT和(或)AST升高,ALT最高值為1 114 U/L,AST最高值為1 633 U/L。4例患者CK明顯增高(>400 U/L),最高達4 102 U/L。
2.2.3 肺部影像特點:7例患者入院時胸部影像檢查均有異常,胸部X線片顯示肺紋理增粗、增多;胸部CT表現(xiàn)為斑片狀或大片實變影,伴有支氣管充氣征,并可見團片狀、結(jié)節(jié)狀滲出性密度影。其中磨玻璃陰影7例;實變5例;胸腔積液3例;兩肺多發(fā)浸潤病變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2~4 d內(nèi)復查胸部影像提示進展,表現(xiàn)為滲出實變影增多,多個肺葉受累,新出現(xiàn)胸腔積液。2例患者的胸部CT見圖1-2。
2.2.4 病原學送檢標本和檢測方法:7例患者送檢標本均為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1例除BALF外,同時送檢痰液和血液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其中6例患者通過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測序技術(shù)(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發(fā)現(xiàn)腺病毒核酸陽性,腺病毒序列數(shù)為41-17174,1例為BALF腺病毒快速抗原測定陽性1例,同時伴血液腺病毒抗體IgM陽性;血液、痰和BALF mNGS均檢測到腺病毒核酸陽性1例。合并的病原菌包括副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煙曲霉菌和結(jié)核菌。mNGS腺病毒分型:7型3例;4型1例;55型2例;未明1例。見表1。
圖1 例2患者(男性,25歲)胸部CT圖像
圖2 例4患者(男性,37歲)胸部CT圖像
2.3 治療和預后 7例患者初始經(jīng)驗性治療包括:抗生素、吸氧和呼吸支持治療。病原菌明確后,7例患者均給予丙種球蛋白靜脈應用,加用更昔洛韋和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3例。3例患者予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1例行氣管切開呼吸機支持;無創(chuàng)呼吸機支持通氣3例;機械通氣時間5~46 d。死亡1例,好轉(zhuǎn)出院6例。
由于缺乏適當?shù)脑\斷方法,病毒感染導致的CAP發(fā)病率遠遠被低估[6]。近年來,隨著分子診斷實驗的開展,呼吸道病毒引起的CAP越來越多被認識。有研究顯示,呼吸道病毒感染約占成人CAP的23%,最常見的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和腺病毒[7-8]。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是一種無包膜的雙鏈DNA病毒,根據(jù)其不同的分子生物學特征,可分為69種不同的血清型和7個(A-G)不同的亞群[9]。腺病毒感染可累及全身多系統(tǒng),1~8、19、21、35血清型腺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疾病相關,其中HAdV-7和毒力相對較弱的HAdV-3是致病性最強的2種,占所有腺病毒感染的50%[10-11]。而有研究顯示,HAdV-55型也易引起重癥肺炎[12]。TAN等[13]對收住急診科的重癥肺炎采用多重PCR常規(guī)進行腺病毒的篩選,共檢出15例腺病毒導致的SCAP,其中HAdV-55型占11例,7型占2例。
表1 7例腺病毒SCAP的病原學標本和檢測方法
本組研究的腺病毒血清型以HAdV-7型和55型為主,臨床上表現(xiàn)為重癥肺炎特征。成人重癥腺病毒肺炎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HARTMAN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腺病毒可與靶細胞的細胞受體結(jié)合,引起白細胞介素和趨化因子等炎癥介質(zhì)的表達及釋放。促炎細胞因子(如IL-6、IL-10、TNF-α、IFN-γ等)的過度釋放可引起組織損傷,進而導致急性肺損傷和多器官功能障礙。
重癥腺病毒肺炎在臨床上很難同細菌性和支原體肺炎鑒別。結(jié)合發(fā)病年齡、季節(jié)、基礎疾病和危險因素、臨床癥狀或體征、胸部影像學特點、實驗室檢查等來初步推測可能的病原體。研究顯示[15],成人腺病毒肺炎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在每年2、3月份流感流行后期發(fā)生?;颊呖捎辛餍胁W接觸史或群聚性發(fā)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肌痛,外周血白細胞正?;驕p低,CK和肌酐升高,PCT正?;蜉p度升高,抗菌藥物治療無效,肺部影像學表現(xiàn)為雙側(cè)、多葉間質(zhì)性滲出,磨玻璃影,可伴有實變[5]。不同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學略有不同,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CT常表現(xiàn)為雙側(cè)磨玻璃影,網(wǎng)格狀,病情進展可伴有實變;而腺病毒肺炎的胸部CT多以實變影為主,快速進展,可伴有胸水[16]。本組7例患者入院后影像學全部進展,呼吸困難加重。但僅僅依靠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表現(xiàn)依然難以準確判斷SCAP的病原菌,需要臨床醫(yī)師綜合臨床特點,并結(jié)合病原學檢測結(jié)果進一步確診。
腺病毒肺炎的病原菌診斷較難。病毒分離培養(yǎng)是診斷的金標準,但分離培養(yǎng)陽性率低,檢測周期長,不利于臨床早期診斷;特異性酶免疫法和免疫熒光法常用于臨床標本腺病毒抗原的檢測,但特異性抗原檢測周期短,其靈敏度較低;病毒核酸檢測尤其是PCR技術(shù),具有快速、敏感等特點,在病毒性肺炎的分離和檢測中具有重要作用,且病毒負荷檢測有助于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及患者預后[5]。mNGS可直接對臨床樣本中的病毒核酸進行高通量測序,能夠快速、高效地檢測出臨床樣本中較多的病原微生物[17]。同時可檢測出多個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在免疫抑制宿主合并肺部感染、重癥感染的診斷中具有較大優(yōu)勢[18-19]。
本組6例患者的確診依賴于mNGS的診斷。對重癥腺病毒肺炎的治療以對癥、呼吸支持治療為主;丙種球蛋白和糖皮質(zhì)激素在病毒性肺炎的應用目前尚無定論,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20]。
隨著臨床醫(yī)師對成人病毒性肺炎的警惕性提高,分子診斷平臺和快速病原學診斷方法的應用,重癥病毒CAP的病例將會逐漸增多,而成人腺病毒SCAP,臨床上易混淆為細菌性SCAP,大量的使用廣譜抗生素后易誘發(fā)后續(xù)的耐藥菌和真菌感染。如何早期識別,積極對癥和支持治療,了解其發(fā)生機制和預后,降低病死率,是我們將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