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英
(山東省青州榮軍醫(yī)院,山東 青州 262500)
由于受先天性因素或其他因素影響,出現(xiàn)不同病癥的皮膚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成長發(fā)育造成了嚴重影響。其中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對患兒的影響更大,需要及時采用有效措施加以治療。但是由于該類皮膚疾病患兒病程較長,且具有一定遷延性,在藥物選擇上存在一定困難。目前常用的抗組胺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差。因此選擇適宜有效的治療藥物,是亟待解決的熱點。本研究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利巴韋林藥物治療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 料 選 擇2017 年9 月 至2018 年9 月在本院診斷與治療的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患兒100 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53 例,女47 例,平均年齡(2.31±4.29)歲,平均病程(16.37±5.97)天。排除其他因素對患兒治療效果的影響,采用隨機分配方式,將患兒分為對照與觀察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3.13±4.24)歲,平均病程(17.42±5.11)天;觀察組男24 例,女26 例,平 均年 齡(3.42±3.37)歲,平 均 病 程(16.71±3.54)天。兩組患兒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研究知情通知單,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進行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兒就診后,均接受常規(guī)診斷。在這一基礎上,依據兩組患兒分組不同,相應的給予不同的治療措施。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藥物治療,采用10ml 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0mg 維生素C 以及劑量10mg/(kg·d)的利巴韋林注射液,與10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需要依據年齡調整藥物劑量。小于4 歲患兒采用3 次/d 治療頻率,每次用藥15mg;大于4 歲患兒采用3 次/d,每次用藥20mg。在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治療效果,記錄不良反應并采用有效措施加以處理。
1.3 觀察指標 依據癥狀體征,采用4 級評分標準,評定癥狀積分。評分標準:主要依據皮膚皮疹分布、皮疹嚴重程度以及淋巴結與瘙癢情況劃分。其中皮疹分布積分標準:無分布為0 分,分布于雙手腕與雙膝部位記為1 分,分布于上肢以及雙膝至股外側為2分,四肢以及臀部表面皮膚、面部記為3 分。皮疹嚴重程度積分標準:無皮疹癥狀記為0 分,部分皮膚存在淡紅色丘疹記為1 分,丘疹色彩豐富、直徑較大記為2 分,丘疹鮮紅并融合為紅斑記為3 分。淋巴結變化積分標準:無淋巴結腫大記為0 分;腹股溝存在淋巴結記為1 分,腹股溝淋巴結增加至3 個記為2分,腋下以及腹股溝部位可觸及淋巴結數量超過4 個記為3 分。瘙癢積分標準:無瘙癢癥狀記為0 分,輕度瘙癢評為1 分,中度瘙癢記為2 分,重度瘙癢記為3 分。依據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判定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總積分下降幅度超過90%;有效: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總積分下降幅度趨于60%~90%之間;無效:治療無效果。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收集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觀察指標使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用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兒在不同治療方法下,均有一定治療效果,對照組患兒顯效12 例(24.0%),有效29 例(58.0%),無效9 例(18.0%),治療有效率為82.0%;觀察組患兒顯效31 例(62.0%),有效17 例(34.0%),無效2 例(4.0%),治療有效率為96.0%。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的觀察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1,P<0.01)。
2.2 兩組患兒疾病體征對比 兩組患兒疾病體征在接受治療后發(fā)生明顯變化,對照組患兒疾病體征改善程度顯著低于觀察組患兒,即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利巴韋林藥物治療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患兒存在的瘙癢等疾病體征。兩組患兒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疾病體征改善程度對比
表1 兩組患兒疾病體征改善程度對比
組別 n 淋巴結 瘙癢 皮疹對照組 50 1.46±0.36) 1.37±0.31 1.42±0.22觀察組 50 0.27±0.11) 0.49±0.23 0.41±0.16 t 22.3536 16.1204 26.2537 P 0.001 0.001 0.00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兒惡心2例,嘔吐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觀察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fā)生,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因此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利巴韋林藥物治療具有較高安全性。
對于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患兒,諸多呈現(xiàn)出皮疹瘙癢癥狀以及前驅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通常不會表現(xiàn)出紫癜癥狀、肝大癥狀以及瘀斑癥狀?;純撼霈F(xiàn)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多數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在這一過程中,患兒突然發(fā)病,常見于四肢,以針頭至綠豆大小扁平充實性丘疹較為常見,顏色呈現(xiàn)出暗紅色,具有播散性。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臨床通常表現(xiàn)出瘙癢,對患兒身心健康以及成長發(fā)育造成了一定影響?;卺槍純涸擃惣膊≈委煶S盟幬镏委熜Ч啡?,選擇合理藥物治療疾病對促進患兒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階段,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其他類型藥物治療兒童皮膚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fā)展,達到治療目的[1]。
針對患兒疾病采用利巴韋林藥物治療具有一定效果,通常采用利巴韋林、葡萄糖酸鈣聯(lián)合維生素C藥物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疾病癥狀,提升患者治療效果。田瑞婷[2]在研究中指出,利巴韋林屬于常見的抗病毒藥物,可短期內控制患者臨床癥狀發(fā)展趨勢。而在這一過程中,聯(lián)合葡萄糖酸鈣以及維生素C,能夠最大程度上抑制患者疾病發(fā)展,從而達到有效治療患者疾病的目的。但是采用利巴韋林藥物具有較大的副作用,通常會引起患兒出現(xiàn)惡心等不良反應,嚴重干擾患兒治療效果。在這一情況下,需要采用相應藥物聯(lián)合治療,以降低副作用發(fā)生率,提升患兒治療效果。
在葉惠清[3]等人的研究中,復方甘草酸苷屬于一種復合型藥物,治療小兒皮膚疾病具有良好療效,其藥物具有明顯的抗炎癥、抗病毒效果,可有效控制患兒病癥進一步發(fā)展。在針對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的治療中,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能有效針對患兒腺病毒、皰疹病毒等進行抑制,從而緩解患兒疾病癥狀。在這一基礎上,合理使用該藥物可以有效控制住患兒淋巴細胞以及患兒血液中嗜酸白細胞數量,降低患兒炎性因子指數,從而有效實現(xiàn)抗感染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樣皮疹患兒采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利巴韋林藥物治療效果良好,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對提升患兒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