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從陶淵明開始,中國人對山間桃源的向往世代不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寥寥數(shù)句,讓人心馳神往。
處于山林水間、小鎮(zhèn)腹地的民宿雖非桃源,但與其有幾分相似。
如今的民宿,早已脫離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民宿本身的冰冷,而是經由設計者的巧心演繹,建立起自然、前沿、友好的民宿空間與生活方式,讓原本單一的建筑化為安頓身心的棲息地與理想生活的實驗場。而這正好道明了設計的要義:構建一個美好的山間美地,引導人們回歸寧靜,與自然、自我真正相處。
不難發(fā)現(xiàn),民宿與山有著毫無違和的親密關系。
“開門即見深山”這6個字,不僅是中國式民宿的物理狀態(tài),更是東方哲學思維的具象化。而依附于山的民宿設計,給予設計者的,是在地形迂回、層疊、褶皺的群山之中,隨勢賦形,找到合適的定位,讓民宿的每一處表達擁有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實為不小的挑戰(zhàn)。此外,設計者往往需對民宿的構建進行精密的計算,將木、石、磚、鋼等不同質感的材料與色彩交織、堆疊、規(guī)整,清晰地呈現(xiàn)出自然質樸的建筑狀態(tài)。
而民宿本身的建筑之美,或許應與人文之美兼容并蓄。
設計,不僅需解決物理空間的顏值問題,更需打造人文氣質,規(guī)劃與設計以人為本,服務于人,才是民宿設計的要義。
縱觀本期專題,無論是天目山的“翡冷翠”,還是莫干山的花田美宿,亦或是宜興竹海的度假小宿,每一處看似“遺世獨存”,但并非隱逸于世,設計者將它們煥新演繹。這些辨識度極高的作品,浸潤著自然之美,亦滲透著足夠溫情的人文力量。
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民宿的設計,理應是沒有“刻意”痕跡的,應是自然的表達。這似乎有一定難度,但秉承天人合一、田園耕讀的中式理念,打造一片詩意的棲息地,也并非難事。當然,這個探索注定是漫長的,需要設計者更多的堅持與思考。
如今,我們之所以希望尋得一處民宿作為養(yǎng)心之地,是因為它有著與生俱來的“治愈感”,既能讓人安靜獨處,也能向外“打開”,與家人朋友共賞生活之美,享受生之歡騰,讓處在不同生命狀態(tài)的人都能與它產生深刻聯(lián)系。
遠山悠悠,飛鳥如歌,愿你的“民宿時刻”,安得促席,說彼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