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因素,它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在供人們娛樂的同時,也承載著傳播不同文化的作用。電影片名作為觀眾接觸電影的第一道門,無論是在源語國家還是被翻譯成目的語都至關(guān)重要?,F(xiàn)今很多中文電影片名在英譯時往往會出現(xiàn)文化失語現(xiàn)象,探究其具體表現(xiàn),挖掘其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究跨文化傳播視角的中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更好策略,在避免出現(xiàn)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同時,也應(yīng)遵循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使觀看者能夠達到文化認同,避免文化沖突,從而達到更好的跨文化傳播的效果。
關(guān)鍵詞:跨文化傳播 文化失語 文化認同 中文電影片名英譯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077-02
電影這一娛樂形式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它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讓觀眾在欣賞電影情節(jié)的同時,也領(lǐng)略了異域文化。而人們對于電影的了解,始于片名,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至關(guān)重要。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著眼于電影情節(jié),更應(yīng)充分了解電影片名背后的文化底蘊。譯者起著跨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翻譯時既要尊重源語的文化意境,又要考慮目的語國家不同文化的不同象征意義。
一、中文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
中文電影片名英譯時出現(xiàn)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譯者本身文學素養(yǎng)不高,沒有準確把握文化的深層含義。以影片《十面埋伏》為例?!妒媛穹酚⑽拿麨镠ouse of Flying Daggers?!笆媛穹边@一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zhàn),指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歷史典故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其語言言簡意賅,語義含蓄深邃,雋永悠長。電影以其命名不僅符合這部古裝動作片中處處設(shè)伏的故事情節(jié),也反映出人物勾心斗角、步步為營的心理戰(zhàn)爭,整部影片扣人心弦。但該片在英譯時被簡單譯成了House of Flying Daggers,日本、韓國甚至將其譯為Lover,完全偏離了影片的內(nèi)涵,沒有反映出中國歷史典故中的意境,導致異國觀眾在看到影片片名時無法體會這部電影所反映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這就是文化失語的具體表現(xiàn)。其二,譯者雖然了解片名背后的文化,但不知如何運用恰當?shù)挠⑽膶⑵浔硎龀鰜?,有時甚至忽視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義,最后導致文化沖突。以影片《臥虎藏龍》為例。在中國文化中,成語“臥虎藏龍”出自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意指“隱藏著的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在中國,龍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它頂禮膜拜,古代帝王號稱真龍?zhí)熳?,身穿龍袍,中國人更是龍的傳人。但在西方文化中,龍是邪惡的象征,被認為是“monster”(妖怪,怪物),“龍”一向是電影或動畫片中的反面角色,而英文譯名恰恰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將其翻譯成了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不難想象,對“龍”的象征意義有著不同理解的西方觀眾在看到電影片名時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什么樣的場景預(yù)測,這勢必會導致文化沖突。
二、中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
站在跨文化傳播的角度,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要言簡意賅,還要具有美學特征,更應(yīng)反映出源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文化認同。
1.音譯
以中國電影中以人名來命名的電影為例,很多都采用了音譯的方法,如由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被翻譯成了Fearless(無畏的,大膽的),這很容易讓觀眾產(chǎn)生誤解,因為它可以理解成褒義的勇者無懼,也可以理解成貶義的殺人犯式的無所畏懼,尤其對于美國人來說,可能會很自然地把這個譯名與他們熟悉的美國槍戰(zhàn)片《第一滴血》里嗜血如命、殺人無數(shù)的美國大兵聯(lián)系在一起;再如著名導演陳凱歌的《梅蘭芳》被翻譯成了Forever Enthralled(永遠被迷醉),這種翻譯無疑會讓目的語國家的觀眾想入非非,他們或許不會想到這是關(guān)于中國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的人生,而會誤以為是關(guān)于窈窕淑女的故事,更有甚者可能會以為是關(guān)于高級交際花的故事。因此,在處理人名、地名或事件名等電影片名時,譯者不如采用音譯的方法,把我國的名人、名景、歷史事件直接以中文拼音的形式翻譯過去,讓外國的觀眾直接以中國的發(fā)音形式來熟悉他們,也反映出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自信,比如《霍元甲》索性就翻譯為Huo Yuanjia,把《梅蘭芳》翻譯為Mei Lanfang。
2.直譯
上面我們提到了影片《臥虎藏龍》的英文名稱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這是一種典型的直譯的方法,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中“龍”“虎”的象征意義大相徑庭,因此,筆者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翻譯方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直譯的方法,在不產(chǎn)生歧義的情況下,運用直譯法翻譯有些影片片名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比如導演吳宇森的《赤壁》英文片名為Red Cliff, red為“赤”,cliff為“壁”“巖壁”。 赤壁之戰(zhàn),是指東漢末年,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zhàn)役,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當年的赤壁一地崖壁垂直陡峭,一片紅色,仿佛鮮血染過、戰(zhàn)火燒過一樣,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英文片名Red Cliff,有異曲同工之妙,讓西方觀眾看過片名之后可能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歐美著名影片《血鉆》(Blood Diamond)最后的場景:夕陽西下,被槍擊中要害的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靠在紅色的巖石上,一手捂著鮮血不斷涌出的傷口,一手抓起地上紅色的沙土,眼神中充滿悲哀與無奈……是的,他再也回不去了,他的生命永遠終結(jié)在了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整個畫面以夕陽籠罩下的紅色為背景襯托。
3.意譯
意譯是在翻譯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因為電影片名既要言簡意賅地概括出影片的主題,又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美,尤其是中文電影片名往往會借助于中國的一些古詩詞或典故,引經(jīng)據(jù)典,這是音譯和直譯都無法表現(xiàn)的。例如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英文名稱為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中文片名借用了唐代黃巢的《不第后賦菊》中的詩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jié)時,菊花盛開以后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香氣彌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詩中的“黃金甲”雙重含義,既指那美麗的金黃色的菊花,也指當時的農(nóng)民起義軍,同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極其契合?!癈urse”(詛咒)一詞也暗示了主人公最終的悲慘命運。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美麗的金色花朵被施加了什么可怕的詛咒,這樣的英文譯名讓觀眾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迫不及待地想要走進電影院一睹為快。
三、結(jié)語
電影不僅是娛樂的形式,還是文化的載體,作為跨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其片名的翻譯工作更要嚴肅對待。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西方越來越想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因此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電影片名時不僅要結(jié)合電影的中心內(nèi)容和電影片名的言簡意賅性,更要把文化因素考慮在內(nèi),對譯名的翻譯反復(fù)推敲,做到精益求精、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
[1]何寧.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縱橫談[J].上??萍挤g,1998(3).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9).
責任編輯:張正吉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項目省級一般項目“文化生態(tài)視域下中國影視作品外譯中本土文化傳播研究”(2019B129)。
[作者簡介]聞洪玉,哈爾濱華德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