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華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馬山縣人民醫(yī)院 廣西 馬山 530699)
急診科是接受危重病人的科室,在進行了一定的應急處理后,需要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病情,將其轉運到其他科室進行后續(xù)的治療[1]。其中的轉運工作則需要進行醫(yī)院的院內轉運,雖然院內轉運的路程較短,時間較短,但是也可能由于患者或其他外界因素造成一些不良情況[2]。對院內轉運進行護理安全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現(xiàn)將對我院在實行護理安全管理的前后的轉運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護理安全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應用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選擇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診危重患者最為研究對象,將2016年1-12月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院內轉運的4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7年1-12月采用護理安全管理模式的4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在21~72歲,平均年齡為(45.36±6.48)歲;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在21~73歲,平均年齡為(45.41±6.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危重程度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自2017年1月起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2.1 規(guī)范危重患者轉運制度、危重患轉運評估單及患者院內轉運途中突然發(fā)生病情變化時的應急預案及流程,開展全員培訓,提高護士綜合素質,培養(yǎng)護理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快速的反應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的轉運護士。
1.2.2 病情及風險評估,轉運前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況,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意識、生命體征、靜脈通路、呼吸道管路、各類導管、患者安全及途中可能存在風險因素等,與醫(yī)師權衡利弊,并根據(jù)評估風險因素的結果擬定針對性搶救方案。
1.2.3 轉運前準備(1)確定轉往科室后,電話與接收科室溝通協(xié)調,簡明扼要告知患者的主要診斷及基本病情,告訴出發(fā)時間及預計到達時間;如果是進行檢查提前預約,開辟綠色通道,爭分奪秒。(2)病人的準備,檢查各種管道連接是否緊密,并保持通暢,躁動患者給予約束帶保護。病人清醒要告訴即將轉科或檢查的目的;昏迷病人與家屬溝通取得配合;
1.2.4 轉運途中病情觀察 (1)護士位于病人頭側,觀察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如神志、血壓、呼吸、脈博及血氧飽和度等。(2)保證各種搶救設備運行良好;(3)嚴密觀察各管路妥善固定情況,杜絕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如防止氣管插管的移位、脫出、靜脈管道的堵塞和滑脫等(4)清醒患者注意語言交流,能了解患者意識狀態(tài)及給予心理護理,幫助緩解緊張情緒。
1.2.5 轉運后的交接,醫(yī)護人員將病人轉運到相應科室后與接收病人的醫(yī)護人員共同安置病人,采用正確搬運方法,按順序在床旁交接,包括患者的診斷、意識、瞳孔、生命體征、氧流量、管道、引流液、特殊用藥、使用止血帶情況、皮膚狀況等,雙方確認交接內容無誤后在交接登記本上共同簽字,轉運完成。
轉運效果: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轉運中的檢查等待時間和轉運所需時間。
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轉運滿意度調查量表對患者和接受科室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收集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轉運中的不良情況發(fā)生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檢查等待時間和轉運等待時間要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接受科室對于轉運的滿意度評分要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轉運途中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要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轉運效果對比(±s)
表 兩組患者的轉運效果對比(±s)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n(%)]觀察組 42 1.05±0.35 10.94±4.29 85.69±5.39 91.48±5.36 1(2.381)對照組 42 4.22±1.21 15.64±4.33 74.64±5.47 82.64±5.44 8(19.048)t[χ2]-15.452 6.654 7.005 7.361 [14.518]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shù) 檢查等待時間(min)轉運所需時間(xmin)患者滿意度(分)接受科室滿意度(分)
院內轉運是醫(yī)院急診科較為常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其對于患者的治療而言,卻顯得十分重要,在實際的操作中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一起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轉運環(huán)境,提高轉運效果[3]。
護理安全管理是對院內轉運過程進行安全管理,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優(yōu)化轉運流程,提高轉運效率,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生[4]。
本次實驗的結果顯示,在我院在院內轉運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檢查等待時間和轉運等待時間要短于實施前,患者和接受科室對于轉運的滿意度評分要高于實施前,患者在轉運途中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要低于實施前(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對院內轉運實行護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轉運的效率,提高患者和接受科室對于轉運的滿意度,降低在轉運途中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過程中運用護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轉運效率及患者與科室的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優(yōu)質服務,確保轉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