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亮
古詩詞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不少精彩的詩篇,這些詩篇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之作。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對這些詩歌有所耳聞,甚至能背誦這些詩歌,對于詩歌的鑒賞能力卻不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詩歌結構嚴謹、寓意深刻、情景交融的特點,組織學生展開詩歌賞析的活動,促進學生提升審美賞析和創(chuàng)作的能力,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一、歸類對比,融會貫通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古詩詞誦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在小學階段要能背誦160首優(yōu)秀的古詩詞作品。然而,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詞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古詩詞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展開自主誦讀的活動。為了提升學生的誦讀效率,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所學習的古詩詞,指導學生展開同主題拓展閱讀的活動,在課余時間誦讀同主題的詩歌作品,并借助課堂中學習的方法加以對比歸納,起到融會貫通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的《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是展現(xiàn)祖國美好風光的詩歌。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將三者整合在一起展開對比分析,從詩歌的題目、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情感流露等方面入手,說說它們的異同點。以詩歌的題目為例子,學生總結后發(fā)現(xiàn):寫景類的詩歌題目中往往點明了自己所寫的是哪一個地方的景點。此后,教師又鼓勵學生說說寫景類詩歌在其他方面的特點。學生認為,寫景類的詩歌一般都使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展現(xiàn)了景物之美,同時也常常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表現(xiàn)出自己對祖國山水的喜愛之情。也有學生找到了其中的不同點,以課文中的詩歌為例子,他們認為《望天門山》的詞句比較樸實,而《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則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展開創(chuàng)作。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從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引導學生思考:“大家上網(wǎng)搜索一下,看看是否還有類似展現(xiàn)山水美景的詩歌,運用我們學到的方法加以對比,看看這些詩歌是否也具有類似的特點。”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舉一反三地學習。首先要展開歸納,將同主題的課內(nèi)外詩歌都聚集在一起。此后還要展開對比鑒賞活動,要找到這些同主題詩歌之間的異同點,主要圍繞表達方式、情感體現(xiàn)等方面入手展開分析。這樣才能起到融會貫通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升自主閱讀和探究的能力。
二、詩畫結合,領悟風骨
很多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促使學生體會詩歌的和諧境界,感受其中的風骨。首先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鼓勵學生觀看插圖,并結合詩歌說說自己的感悟,說說繪畫作品是否能展現(xiàn)詩歌的意境。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還要鼓勵其展開詩配畫或者畫配詩的活動,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
二年級上冊第8課《古詩二首》的《望廬山瀑布》一詩給人氣勢澎湃的感覺,教師在教學時鼓勵學生展開詩畫結合的學習,給學生展現(xiàn)瀑布圖片,讓學生說說哪一幅瀑布圖片最能體現(xiàn)作品的意境。有學生提出:“這幅圖片中的瀑布分成了若干小流,而課文中應該是如同一匹布一樣掛在山前,所以不符合。那幅畫更像,它體現(xiàn)出了山之高和水流之大,給人霧氣騰騰的感覺,我覺得比較符合這首詩歌的意境,所以我選擇那幅畫?!背酥?,還可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的活動。以《登鸛雀樓》為例,教師鼓勵學生展開思考:“大家覺得如果要給這首詩歌配上一幅畫的話,應該怎樣畫呢?在這首詩歌中不僅展現(xiàn)了登樓的場景,而且還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人生的思考,你覺得要怎樣在繪畫中展現(xiàn)出這一點呢?”有學生便畫了一個人登高遠望的場景,同時還畫出了該人腦海中的場景,體現(xiàn)出了他想要當官,想要成為國家棟梁的心理。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了《登鸛雀樓》一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
小學生一般都生性活潑,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展開詩畫游戲。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幅圖畫,讓學生說說這幅畫最能體現(xiàn)的是哪首詩歌的意境。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給學生展示一首詩,讓學生上網(wǎng)搜索一幅合適的配畫。若學生之間有不同的觀點,則要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活動,看看誰的觀點更準確,這樣能促進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課外拓展,開發(fā)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充分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要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首先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課外自主閱讀的活動,并嘗試展開閱讀沙龍,和同伴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說說對于古詩詞作品的理性思考。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挖掘非古詩詞的資源,如收集一些展現(xiàn)詩人生活的資料,了解一下古代的社會環(huán)境,此后則可圍繞自己收集的內(nèi)容編寫小品劇,在劇本中展現(xiàn)古代詩人的生活,體現(xiàn)他們的風流韻事。這樣也能起到拓展課外資源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二首》的《詠柳》后,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課外拓展閱讀的活動?!霸谶@首詩歌中我們看到了詩人是怎樣描述柳樹的?在自然界還有很多其他的植物,詩人們又用怎樣的筆墨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呢?你能在課外拓展閱讀中尋找其他展現(xiàn)植物的詩歌嗎?不僅要找出這些詩歌,還要說說自己對這些詩歌的理解。”學生找到了不少展現(xiàn)植物的詩歌,如:“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庇秩纾骸昂萎斄柙葡?,直上數(shù)千尺?!睂W生還表達了自己閱讀這些古詩感受,“我覺得不少以植物為主題的詩歌,都不僅寫出了這些植物的形貌特點,還從中抽取出了象征意義,表現(xiàn)出自己的理想。比如梅花和蘭花往往象征高潔的形象,而松樹則象征堅忍不拔的形象?!边@樣的閱讀不僅讓課外閱讀的資源得到了拓展,而且還讓學生得到了啟發(fā),認識到自己以后要怎樣合理展開自主閱讀的活動,學生的古詩詞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升。
語文水平得法于課內(nèi),但是得益于課外。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作品后,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在課外拓展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了古詩詞格律知識、古人生活情況、古代社會背景等各種不同的信息,學生的知識面有所拓展。若學生能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嘗試將自己挖掘出的信息融入到其中,那么學生的賞析能力會更高。
四、搭建平臺,強化應用
在組織學生展開課外活動之后,為了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提升了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嘗試進行總結,撰寫小論文、讀書筆記、調(diào)查報告等,然后嘗試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上傳到網(wǎng)絡上,和大家進行分享。這樣能促使學生提升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綜合性提升。
三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三首》中的《贈劉景文》是一首勉勵詩,在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圍繞“勉勵詩”這個主題展開自主學習的活動。首先要圍繞《贈劉景文》一詩展開自主閱讀的活動,說說從這首詩歌中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了解一下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背景,這樣能更好地領悟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再嘗試展開拓展閱讀,搜集其他的勉勵詩,說說這些詩歌具有怎樣的特點。最后將自己探究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容都整理成文檔。又或者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古人,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勉勵詩。這樣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有的搜索到了類似的作品,并總結概括,提出“勉勵詩中大多展現(xiàn)出了作者的美好期盼,包括祝福行程一路順風,祝福學業(yè)順利等?!边€有的學生嘗試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的活動,寫下“古人讀書皆趁早,勸君莫棄少年時”等詩句,并將自己的詩句上傳到了網(wǎng)絡上,和大家進行分享互動。在平臺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古詩詞綜合能力有所發(fā)展。
在探究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作品和古代的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學生也在此過程中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整合在一起,在平臺上進行展示,提升整體能力。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搭建平臺,不僅要鼓勵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積極表現(xiàn),更要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更多的網(wǎng)友進行互動溝通。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不僅要提升學生古詩詞積累的能力,更要讓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積極開展各種古詩詞活動還有助于學生理解、借鑒、傳承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