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子
曾有歌詞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哲學家也說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理論上都喜歡扎堆湊熱鬧。早在戰(zhàn)國時的孟子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乎?當時齊宣王回答說“不若與眾”,大家一起比較開心。
可是當談到人口爆炸、大都市膨脹時,大家又都很恐懼,比如東京澀谷的十字路口就經(jīng)常作為一個負面例證在無數(shù)紀錄片里出現(xiàn)。那是一個車站和幾條街道交會的龐大路口,天空被巨大的電視屏霓虹燈占據(jù),當人行道綠燈亮起,四面八方的人潮就會如程序設定過一樣,步伐迅速地通過路口,老練而漠然地擦肩而過。
據(jù)說,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方,平均每分鐘有3000多人通過,每天約有250萬人在這里走走停停。成百上千著裝入時或另類的人群交織在一起,紛繁復雜中透露著一種迷茫。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日本女演員菊地凜子曾被問過,如果拍攝關于東京的電影,選一個社區(qū)扮演一個角色,最想演哪個?她說她想演澀谷。因為那里流動著一種整個社會都盛不下的精神和活力!草率而沖動。
看看自己,喜歡聚會、鬧忙、“草率而沖動”的時期也就是在上學的日子里。在大學每年都積極地參加各種新年倒計時活動,還曾為了跟一群人去看一場獅子座流星雨、看世界杯轉播通宵未眠。
有一年的新年,在越南河內(nèi),晚上街道上的人和比人還占地方的摩托車格外多,不僅讓我無法走路,反而倒推著我朝相反的方向后退。
我本來想走回住處,看到這個情況索性留下來跟當?shù)厝说褂嫊r慶祝了,直到凌晨兩點,人流逐漸散去,我才回到本來直線步行5分鐘都不到的青年旅社??僧敃r不僅不覺得累,還覺得體驗很特別。
現(xiàn)在人到中年,變得好吃懶做,坐擁兩個娃,在家里當沙發(fā)土豆最多。當在電視上看到號稱“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一年一度的水晶球倒計時一夜聚集了100萬人,頓覺頭皮發(fā)麻。腦袋里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上廁所怎么辦?
回頭跟朋友交流,發(fā)現(xiàn)所有人都有參與集體狂歡的慘痛經(jīng)歷,有人在八月十五的上海外灘公交車擱淺;有人在北京演唱會后無車可打最后坐送菜的板車回酒店;有人在黃山、在武當山、在武夷山、在某座什么山因為人太多,體驗了“真正的上山容易下山難”!
美國有個青年叫克里斯托弗,就提出人要離開社會。他家境優(yōu)越,是亞特蘭大私立名校優(yōu)等生。畢業(yè)后,克里斯托弗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給了慈善機構,做了一名流浪漢,去阿拉斯加尋找自我,最終他一個人住在森林里,死在了他為之迷戀的荒野。他的這段經(jīng)歷后來被寫成了一本書,也被拍成了電影《荒野生存》。令人唏噓的是,他抱著巨大的勇氣離開社會,走入荒野,卻表示了后悔,他在回憶錄里留下這樣一句話:跟別人分享的歡樂才是真實的,也就是齊宣王說的不若與眾。
(小林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