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笑一笑,隔膜少
“色難”是《論語·為政》中的一個詞,涉及儒家核心概念之一的孝?!白酉膯栃?。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大意是,子夏問老師什么是孝道??鬃诱f:“要做到和顏悅色最難。父親有事情,孩子們幫著做;有好酒好肉,讓父母先吃,這就算孝道嗎?”
孔子對孝道的標(biāo)準(zhǔn),在今天看來,真是有點高不可攀。能搶著幫父母做事,能把好酒好肉讓給父母先吃,在今天的人看來,已經(jīng)相當(dāng)難能可貴了。還要求整天對父母和顏悅色,沒有一點嫌棄的意味,這不是高不可攀是什么?
《東京物語》中介紹了日本對孝道的遵行。父母大老遠(yuǎn)跑到東京孩子們那兒去探望,但兒子女兒都因為忙,而沒時間帶父母玩,反而是兒媳婦(屬于遺孀,丈夫已經(jīng)去世多年)帶著父母去游覽東京。這讓我們感受到日本人在父母面前那種畢恭畢敬、和顏悅色的周到禮節(jié)。
日本汲取了唐朝時的儒家文化,但他們作為弟子,超過了先生,這一點,實在讓我們汗顏。母親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年過八旬,雖然衣食無憂,但精神上是比較寂寞的。父親已經(jīng)離世十多年,我作為兒子,并沒有在精神上給母親多少撫慰,我臉色不好看的時候,也是不少的。
讀西方人的著作,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倫理是比較欣賞的。西方人老年后,一般是比較孤獨的,和孩子們比較疏遠(yuǎn)。東方文化的魅力之一,也可以說優(yōu)勢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諧。血緣親情是中國人割舍不掉的一種情懷。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隨著大家族的解體,四世同堂的現(xiàn)象消融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愿和父輩生活在一起,而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中。這自然無可厚非,是社會發(fā)展造成的。但是,隨之帶來的與父母的疏離、隔膜甚至對立,就是一個比較嚴(yán)重的社會問題了??欣献宓拇罅看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連基本的贍養(yǎng)老人都做不到,還奢談什么更高層次的對老人精神上的撫慰?
鄰國日本,在家庭倫理中重拾儒家“色難”的警訓(xùn)?!稏|京物語》中雖然也有深層的悲涼在,但長輩與子女間的那種雍雍穆穆的親情,還是非常能感動觀眾的。日本人對“色難”的思考是非常深入的,在“色難”問題上對年輕人的要求是非常嚴(yán)厲的。真正意義上的“色難”,自然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而是在人格上對父母的一份真誠的敬意。所有的儒家禮儀都是人外在的紋飾,這紋飾只有與仁厚的內(nèi)心交融,才不會虛偽做作。
一旦你把年邁的父母當(dāng)成一個急于要甩掉的包袱,那就真的“色難”了。千萬不要覺得,我給父母一口飯吃,已經(jīng)夠不錯了。只有在人格上對父母懷著一份真誠的敬意和感恩,我們的臉色,才會真正和顏悅色起來。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