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來
[摘 要] 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愛的教育是為了能讓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也是一種愛的傳承的活動,這種活動既能培養(yǎng)學生自我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通過贊賞、公平、理解、懲罰的愛,道出愛的教育的方法與真諦。
[關鍵詞] 愛;教育;贊賞;公平;理解;懲罰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yǎng)出好的品質。只有在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yōu)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p>
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優(yōu)秀的教師。因為有愛,教師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教師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學生貼心。其實愛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才是教師最大的樂趣。
心理學認為:“學生變得更聰明、更活躍的方法來源于教師的愛,只因是它會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潛藏著的力量。反之,當學生消極、遲鈍、笨拙時,很有可能是對教師有反感、懼怕甚至抵觸情緒?!?/p>
所以教師不僅要能愛,而且要善愛。孟母三遷是“愛”,“岳母刻字”難道就不算“愛”了嗎?當然不是,那究竟什么是“愛”呢?
一、“愛”是贊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教師只關注學生的缺點,而永遠看不見學生的優(yōu)點,那么,這個班級一定會毫無活力,死氣沉沉,學生會沒有發(fā)展的方向;相反,如果在一個班級中注意找尋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并能突出發(fā)揮這種優(yōu)點的影響力,那么,在這個班級里一定會生機勃勃。
初為人師,第一次登上講臺,筆者面對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孩子時,想以“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道德來威懾他們,我總是板著臉,裝出一副嚴肅的樣子。學生犯了一點小錯就是一頓批評,剛開學的那個月,學生見了我就像是“老鼠見了貓”一樣。雖然上課他們正襟危坐,教師布置的任務也能很好地完成。可是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總是低著頭,見了我就繞著走。我開始深思反省,難道是我做錯了?這時我的前輩給我送來了“靈丹妙藥”: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多與學生溝通,要多贊賞而少批評。
筆者用師傅給的“靈丹妙藥”去和學生交朋友,在每個學生身上尋找閃光點,盡量讓每個學生樹立起自信心,使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產生向上的力量。用真摯之情,誠摯之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換取學生純真的心。很快的我與學生之間不僅僅是師生關系,更多的是朋友的友誼。
二、愛是“公平”
人們常說,“教育要公平”,同樣對待學生也要公平。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所說的,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因此他們在思想上、能力上、性格上都會有差異。但作為教師,不能以成績好壞來評定學生,教師心里不能有壞學生、差學生,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p>
比如學生犯錯時,不能因為這個學生平時成績好或者表現好而就忽略不計,該教育的還是要教育,否則對于其他學生而言就是一種不公平。又如有些學生會因為個人、家庭等因素而顯得很自卑,不善與人交談,會越來越不自信。如果老師在這個時候不能做到一視同仁,那他將更加的自卑而慢慢脫離群體。
三、愛是“理解”
現在的學生,尤其是處于生長叛逆期的中學生,他們的接觸面廣泛,受外界影響,尤其是網絡的影響特別大,所以,他們追求個性發(fā)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所謂的理解其實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尤其在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一分析、解決問題的原則下,開展班級教育及德育工作。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意見及要求。教師與學生即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具有平等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不可盛氣凌人,更不可濫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利。
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微笑中有愛迪生”。所以,請尊重你的每一個學生,理解你的每一個學生,你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理解的話語,或許都會給你的學生帶來自信,使她對未來充滿希望。
四、愛是“懲罰”
或許有老師會說:愛的教育應該是“和顏悅色”“潤物細無聲”“循循善誘”,面對孩子犯的錯誤時要“說服教育”、要多“談心”,要“感化”,但如果只是這樣,學生能真正接受嗎?學生能真正改正嗎?所以在愛的教育中,應當適當滲透“懲罰”。當然這里的“懲罰”并不是指體罰,而是對不良行為的一種糾正。
作為一所寄宿制高中,學生一天24小時都待在學校里面,其中總有那么幾個調皮的學生會屢次挑戰(zhàn)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這時對于一些違紀的學生就要進行一些紀律處分或讓其反省、寫檢查,也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是不能觸犯的,對于學生以后走上社會也會有警醒的作用。而對于一些簡單的錯誤,比如搞衛(wèi)生不認真,可以罰其重做等。
懲罰與愛學生并不矛盾,當然,在懲罰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懲罰時要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懲罰要公正,同樣也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等;懲罰時采用結合說理的方法延緩效果較好,蘇霍姆林斯基就很善于使用此方法。
總之,教育應是愛的教育,但愛的教育不能沒有懲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師的教育生涯中,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期間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在等著我們!
熱愛學生,不僅是一名教師學識、人品、情感及親和力的體現,實際上更多的是傾注了教師對祖國,甚至對人類和未來的熱愛。
參考文獻:
[1]葉奕乾,祝蓓里主編.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233).
[2]錢正昂,愛心教育之我見[J].教育藝術,2007(3).
[3]佐伯茂雄等,郭祖儀譯.現代心理學概述[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98).
(責任編輯:文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