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就抓耳撓腮,或不知寫什么,或知道寫什么,卻不知怎么寫,這正是缺乏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的表現(xiàn),因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嘗試,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留心觀察,堅持寫日記,積累生活素材
觀察是人們通常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巴普洛夫說:“要觀察觀察,再觀察?!彼杂^察生活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條件之一。
(1)留心生活,寫觀察日記?!墩n標》指出:要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從而積累習作素材。因此我引導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隨身記事本,隨時記下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我班薛源同學家住郵政局家屬院,院內有一棵皂角樹,當春天來臨時,她每天都要看一看皂角樹,然后記下每天觀察到的情景:①春天來了,各種樹木都發(fā)芽了,可皂角樹卻遲遲不肯發(fā)芽,光禿禿的,真難看。②今天上學,我猛然間看到樹上有綠色,我抬頭仔細一看哇,短短幾天時間,他竟長了這么多葉子,這時我才知道,皂角樹雖然發(fā)芽了,可是一旦發(fā)芽就長得非???。③今天樹上的葉子已經有一個拇指那么長了,顏色也由淡綠變成了深綠,我多么希望皂角樹再長快些,早日成為一把撐開的綠絨大傘,讓我們在他的底下游戲休息。這些觀察日記有長有短,長的一段,短的一句兩句,雖然僅僅是些素材,但都是活生生的自己的語言,很生動,有活力。
(2)互相學習,寫循環(huán)日記。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作文靠多寫多練,假如單單滿足與課本規(guī)定的幾篇作文是很不夠的,可是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課外勤練筆的習慣,提高寫作能力,同時又不增加課業(yè)負擔?我認為指導學生寫循環(huán)日記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首先我按學生座位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共用一個日記本,日記本的第一頁上寫上本組同學的姓名,第一名同學當天寫好后,第二天轉給第二個同學,第二個同學先為第一個同學寫評語,然后再寫日記,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寫。第二天,老師再對循環(huán)日記進行批閱,評出等級,并利用自習課分享同學們的習作與評語。這樣周而復始的練習,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通過引導學生記日記,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從而解決了不知“寫什么”的難題,作文不再是令學生頭疼的事了。
二、隨文練筆,讀寫結合,積累習作方法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苯虒W中,我根據(jù)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引導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片段練習。
(1)根據(jù)課文中某些自然段或句群的表達方式進行仿寫練習。教材中,一些課文的段落或句群很有特點,對學生的仿寫很有幫助。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竹節(jié)人》第九自然段,作者抓住同學們課間休息觀看“斗竹節(jié)人”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出同學們入迷的樣子。教完這課后,我讓學生試著寫一寫發(fā)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入迷”的小片段。再如,《窮人》一課中,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后,作者對桑娜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的描寫,表現(xiàn)了桑娜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她人的美好品質。于是我引導學生學著寫一寫自己一次考試后的心理活動。
(2)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進行寫篇訓練。小學的課本中,許多課文的構段方式很有特點,或按時間順序來寫,或按總分總的方法來敘述,或從不同方面來描寫一個事物的特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寫作思路,以及表達方法的突出特點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如學習了課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我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仿寫《我愛家鄉(xiāng)的……》;學習了《夏天的成長》,我又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或選擇不同的事例來寫。
由于教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例子,再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緣之水,有本之木,學生寫作起來覺得容易了許多。
三、博覽群書,擴大視野,積累習作語言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币虼?,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既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一是讀課文,把課文中凡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都要認真檢查落實;二是鼓勵學生堅持每天半小時的課外閱讀,并把好詞好句摘錄下來。每周的興趣活動課上,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最近所讀的書報雜志的主要內容,并談談自己從中得到了哪些收獲。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學生再也不愁無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所思了,這又有效的解決了學生不知“怎樣寫”的難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通過加強學生各個方面的積累,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