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2019年11月27日凌晨,中國臺灣演員高以翔錄制綜藝節(jié)目《追我吧》時,突然倒地,后因心源性猝死離世,年僅35歲。因藝人的名氣及節(jié)目組對該事件的處置方式,在網絡上引發(fā)了熱議,如何才能防微杜漸、消除隱患?與此同時,“心源性猝死”一詞反復被人們所提及,因該病突發(fā)毫無預兆,死亡率高等因素引起社會人群的大面積焦慮。
救命只有“黃金三分鐘”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tǒng)計,我國心源性猝死的年發(fā)病率為41.84/10萬,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約54.4萬例,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個人死于該病,其中90%發(fā)生在醫(yī)院外,發(fā)病后10分鐘內得不到有效搶救就會死亡,搶救成功率不到1%。相比之下,2010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數為5萬余人;傳染病死亡人數為1萬余人;火災死亡人數為1千余人。由此可見,死于心臟猝死的人數遠遠高于其他事故死亡人數,該病已經成為危害我國國民生命的一大殺手。那么,該病發(fā)作前究竟有何征兆?
人類的心臟,好像一臺水泵一樣,把血液輸送至全身。而心臟的活動頻率,就叫心律。假如心律不齊,就會影響心室的收縮及回復頻率。普通的心臟節(jié)律紊亂并不會令人死亡,但當發(fā)生心室顫動這種致命性的心律紊亂時,心臟將失去泵送血液的能力,患者將面臨猝死的威脅。
實際上,心源性猝死發(fā)生時,3秒鐘頭暈,5秒鐘眼睛發(fā)黑,7秒鐘開始出現意識問題,10秒鐘就開始抽搐,4分鐘可導致腦死亡,最佳搶救時間每延遲1分鐘其生存率就下降7%~10%,故有“黃金三分鐘”的說法。心臟猝死的搶救方法主要依靠心外按壓與除顫兩種方式。然而,由于目前我國120急救系統(tǒng)平均城區(qū)內到達時間超過10分鐘,病人心跳停止以后,幾乎無人有能力對其進行胸外按壓,同時,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在我國的使用也并不普遍。因此,結合我國心臟猝死流行病學調查與趨勢,在我國廣泛普及公共除顫已刻不容緩。
打破“有”與“用”的瓶頸
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是一種用來搶救“心臟猝死”的醫(yī)療設備,可以由非醫(yī)務人員自助使用。作為一種制止心臟猝死最有效的急救設備,AED能幫助心臟驟停、心室顫動的病人恢復心律,被稱為“救命神器”。因此,及時對患者進行AED除顫和心肺復蘇,可以將救治成功率從5%提高至40%??梢哉f,以使用AED為代表的院外急救,是一項與每個人生命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而在公共場所設置AED更是一個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
隨著對公共急救的重視,近年來我國AED設備正在逐漸增加。2015年,上海市紅十字會系統(tǒng)啟動試點設置AED項目。
目前,上海市是我國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數量最多的城市。深圳也于2017年推出“公眾電除顫計劃”,計劃出資購置5000臺AED,在5至10年內實現每10萬服務人口配備100臺AED的目標。
在北京,2019年正式運行的大興國際機場目前已安裝40臺AED,首都國際機場也已配置69臺。北京市衛(wèi)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機場外,還將利用3年時間在火車站、長途客運站和全市390余個地鐵站以及公園、景區(qū)、大型購物商場等公共場所按照標準配置AED,并出臺相關標準。此外,近1年來,福建廈門、四川成都、浙江瑞安、江蘇無錫、陜西西安等地均逐步在公共場所投放安裝AED設備。但問題在于,盡管設備在逐步完善,由于施救的普通公民沒有經過培訓,且一旦施救效果不理想,還可能面臨法律的困擾,導致目前面臨AED維護差、不敢用等棘手的問題。
讓AED撐起一線生機
在公共空間設置AED裝置的初衷,是希望普通人也能在危急關頭對病人施以援手。AED有全套的語音提示,只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并按照提示操作,就可能大幅提升心臟驟停病人的生存率。
為挽救更多生命,發(fā)揮AED更大的作用,社會各界人士與專家曾呼吁應從國家、社會等多個層面為公共場所配備AED,并對使用的宣傳和培訓等做強制要求,同時對受培訓者頒發(fā)急救證書,使其行為合法化,免除搶救實施者在應急情況下實施除顫導致不良后果的法律責任,使之搶救行為受法律保護。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發(fā)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以下簡稱《健康中國行動》)提出,應鼓勵、支持紅十字會等社會組織和急救中心等醫(yī)療機構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普及全民應急救護知識,使公眾掌握基本必備的心肺復蘇等應急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機場、車站、港口客運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相關設施,配備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并由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牽頭,教育部、財政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然而從制度設計的組織安排中不難發(fā)現,院外急救考驗的是社會綜合治理能力:“買”需要財政資金支持,“管”需要公共場所責任主體管理維護,“用”需要衛(wèi)生行政部門指導,“教”需要教育部門、公益組織配合??傊?,需要多部門協(xié)作、多環(huán)節(jié)銜接才能補齊目前公共服務短板。下一步還需政府、社會機構通力協(xié)作,將公共服務落地,讓AED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真正惠及群眾。
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應主導立法與宣傳。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經過專業(yè)培訓并獲得證書的志愿者(非醫(yī)務工作者)急救時使用AED是合法的。但使用后患者如果情況惡化、出現骨折甚至死亡,法律上未明確志愿者是否需承擔責任。因此應呼吁由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組織成立專家組,邀請法學專家共同參與,商討AED應用的法律責任問題,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遞交全國人大立法機構,推動相關法律條文的制定或修訂計劃,最終實現公共場所猝死急救相關法律的完善。同時要多維度推動社會機構與組織對公民進行相關急救技能的培訓。
二是社會機構進行志愿者招募。社會急救能力的建設是急救生存鏈的第一環(huán)。社會機構與民間組織可進行志愿者招募,大力開展公眾急救普及培訓,讓每一個第一目擊者都能變成第一響應者,可以在急救現場給予患者及時正確的搶救。在急救知識普及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AED設備本身使用上的流程化操作,還應加入基礎急救、環(huán)境評估、疾病控制、心肺復蘇技術、真實環(huán)境演練等綜合生命拯救模塊的整體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現場采取生命支持行動,挽救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