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荔
最近,老爸要吃南瓜,我去菜市場轉悠一圈沒買到,因為是初夏,還不是南瓜成熟的季節(jié)?;貋砝习謱ξ野l(fā)火:“你不舍得買給我吃!”我哭笑不得。第二天,老爸要吃油餅,我想小攤上的油餅可能是地溝油做的,我就買了酥餅。老爸說:“我不喜歡吃酥餅,我就喜歡吃油餅。”老爸在我面前任性地像個小孩子,但是老爸在我哥面前一點也不敢。心理學上說,人大多數只對有安全感的人發(fā)脾氣,因為在安全度之內。胡鬧也是一種依賴。
朋友阿江以前待我客客氣氣,后來熟悉了,他就變得任性起來,我知道他內在的小孩開始作怪。有一次我們爭論了幾句,他一氣把我的微信列入黑名單,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找我聊天。這樣的事反復出現幾次,我知道他內心有孩子氣的一面。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小孩,有時候他會迷路,有時候他會在心里開出花。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好多男人下班開車到樓下,會在車內抽根煙,再下車推開家門?一個高贊回答是:他出門在外是老板、職工、朋友,回到家是丈夫、父親、兒子,只有在那一刻,是他自己。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只不過,你穿上了社會身份的外衣,帶上面具,例行公事般的工作。你有自己的人脈,可你清楚那只是利益互惠的關系。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本想放空自己,好好休息,卻還要面對生活上的一地雞毛。
一個人有三重身份,我們最看重自己內心的孩子身份,奈何總是無暇顧及,總是冷落他。
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這樣活著,進行著虛偽的社交,僅是活著就已經用盡了精力?,F實與我們最初的設想,有很多的出入,我們漸漸被這個世界染上各種顏色,磨平了棱角,耗盡了熱情。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孩,無論他看似多么堅強獨立,他其實還是渴望一份心靈的溫暖。越是表面堅強的人,內心越脆弱。如何愛自己,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滋養(yǎng)我們的內在的小孩。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