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臣
文字的價值
傳遞信息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植物有傳遞信息的能力。比如說植物的趨光性、頂端優(yōu)勢、共生、絞殺以及捕獵動物等等。據(jù)考證,目前地球上的食肉類植物有600多種,如大家熟知的豬籠草、捕蠅草。
微生物也有傳遞信息的能力。比如細菌和病毒可以產(chǎn)生耐藥性,可以將耐藥性傳遞給下一代。
至于動物傳遞信息,就不必贅言了。人類作為一種特殊生物,與其他物種的本質差別,就是具有獨特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園。其主要表現(xiàn)手段便是語言文字。
文字是人類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fā)明。它既是人類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產(chǎn)生飛躍的重要標志,同時又促進了人類思維能力的躍升。它對人類告別愚昧和膚淺、逐步走向文明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思想文化的傳播方式有多種,如建筑、音樂、舞蹈、服飾、繪畫、雕塑等。但毫無疑問,文化傳播的主要承擔者、第一主力軍是文字。這是因為文字傳播范圍廣泛、時間久遠、思想深刻。
首先,文字便于攜帶和流傳。絲綢之路也好,茶馬古道也罷,可以隨身攜帶大量典籍。佛教傳入中國,即緣于無數(shù)的學者把典籍帶到中國。人類可考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源自文字傳承。文字又是一種抽象的表達方式,形而上,能把人類最抽象深刻的概念、思想、邏輯都充分、精準地表達出來。
英國哲學家波普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假如地球上人類的物質文明遭到毀滅,但是圖書還在,那么人類文明成果很快就會恢復;如果圖書也不在了,那么人類文明成果的恢復將是漫漫長夜。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曾有“三不朽”說法:立德、立功、立言。實際上“德”的標準因時而變,“功”的成果得失無常,而且德與功,都需要通過文字來記載和傳承。所以真正能夠不朽、可以穿透歷史迷霧永恒存在的,只有“立言”,立那些凝結智慧與良知、洞明本質與規(guī)律、憫恤生命與人性、崇弘光明與尊嚴之言。
世界文字的歷史
人類早期創(chuàng)造的文明有許多。但是,有的文明有文字記載,得到了傳播,并且對推動人類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那么這個文明就為歷史所尊重,比如古希臘文明。而沒有文字記載,或雖有記載、但找不到它推動人類進步的痕跡,那么這個文明就會淹沒在茫茫歷史塵埃中,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達爾文1871年在《人類起源和性選擇》中提出了人類走出非洲的觀點。100多年后,學界根據(jù)考古成果描繪了走出非洲的路線圖,起點主要在南非和東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一帶??墒莾H此而已。數(shù)千年來,南非和東非的文明始終處于初級層面。
1756年,丹麥派出了一支6人組成的探險隊前往中東。中途死了5個人,剩下一個人叫尼布爾,到達了伊朗境內的波斯波利斯。在那里,他在有2000多年歷史的波斯王宮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排列整齊的符號。他抄錄了下來,并且研究多年,終于破解了這種古老的楔形文字。
原來早在5500多年前,在兩河流域就誕生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并且達到了較高的文明程度。比如人類對青銅器的使用就是從這里拉開序幕。大約在4250年前,居住在這里的蘇美爾人開始使用文字。
人類早期的文字都是從象形文字開始。蘇美爾人經(jīng)過上千年的使用和改進,逐漸把象形文字改造成了音節(jié)符號,即楔形文字。蘇美爾人在法律制度、宗教、文學、數(shù)學、天文學、建筑等諸多方面的成就,以及該文化對其他地區(qū)文明發(fā)展所起到的啟蒙和推動作用,都是通過楔形文字記載和傳播的?!妒ソ?jīng)》中的伊甸園就是指這里。
至公元前538年,巴比倫王國被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滅掉,持續(xù)了3000年的歷史文明自此謝幕。蘇美爾人生存過的遺跡被黃沙掩埋,再無蹤跡。1772年尼布爾研究成果的發(fā)布,使沉寂數(shù)千年的蘇美爾文明重見天日,也使我們看到、讀懂了4100年前的《烏爾納姆法典》和3800年前的《漢謨拉比法典》,領略了那一段文明的輝煌。
古埃及的一些文明遺跡,數(shù)千年來一直是個迷。1799年7月,拿破侖帶領法國軍隊在埃及開羅附近作戰(zhàn)。中尉布撒爾在指揮士兵修工事時挖出一塊一米多長的石碑,上面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書和古希臘文書寫的相同內容的銘文。此地阿拉伯語叫拉希德,而法國士兵誤傳為羅塞達,故而石碑被命名為羅塞達石碑。
再說法國有一個神童叫商博良,5歲便可以翻譯古文,12歲開始發(fā)表作品,18歲獲得博士學位,19歲成為教授,并開始破譯羅塞達石碑。經(jīng)過多年不懈地努力,商博良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取得了重大突破。1822年,32歲的商博良把自己的成果公之于世,揭開了古埃及燦爛文明的神秘面紗。古埃及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0年的31個王朝的歷史發(fā)展面貌,從象形文字中噴薄而出。
古希臘文化對人類文明影響巨大,與文字記載有直接關系。如《荷馬史詩》不僅是文學藝術的高峰,在歷史、地理、考古和民俗等許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希臘社會和邁錫尼文明的重要史料來源。
柏拉圖被學界尊崇為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甚至是整個西方文化史中的偉人,與他撰寫了《理想國》《政治家篇》《法律篇》等一系列著作密切相關。
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絕非浪得虛名。因為他留下了400多部作品,如《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氣象學》《修辭學》《詩學》《論生滅》《論記憶》《論睡眠》《論呼吸》《動物志》《工具論》等。此外還有大量作品署名不完整,但被學界推測為亞里士多德主編。他的著作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其作品數(shù)量多并不奇怪,因為他是帝師,亞歷山大支持他建設了一個龐大的研究院。
古希臘文明向世界傳播,有兩個重要時期:一是希臘化時代,二是阿拉伯帝國時期。
希臘化時代300年,有兩個圖書館十分重要。一個是亞歷山大圖書館,建于公元前259年,托勒密一世推動建立,是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古籍收藏和手稿真跡。如詩人荷馬的全部詩稿、三大悲劇作家的手稿真跡、西方醫(y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的著述手稿、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的手跡等,藏書量達70萬卷,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人類文明世界的太陽。
另一個堪與媲美的,是帕珈馬圖書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后,形成了100多個獨立政權。其中位于小亞細亞西部的帕珈馬王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基本國策??墒峭欣彰芡鯂鴫艛嗔松菁埳a(chǎn),而且禁止出口。于是帕珈馬王國便發(fā)明了羊皮紙作為書寫材料。帕珈馬圖書館建立后,藏書量也一度達到20萬卷,對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和促進西方世界在文學、藝術、美術、雕刻、歷史、科學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伊斯蘭國家。公元7~8世紀,阿拉伯帝國一方面在擴張過程中廣泛搜羅世界各地的書籍,另一方面實施了一個持續(xù)100多年的翻譯運動,把所收集到的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猶太等各種古文明著作,竭力翻譯成阿拉伯文字,使阿拉伯帝國迅速集東西方文明成就于一身。不僅大大促進了自身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也把大量珍貴的文物典籍、乃至在歐洲早已失傳的學術著作保存下來,如歐幾里得、托勒密、希波克拉底、蓋倫、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大量著作。
到中世紀晚期,當歐洲思想禁錮的黑夜即將結束、文藝復興行將來臨之際,這些著作又被譯回歐洲語言,對推動世界文明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但丁、薄伽丘、喬叟、塞萬提斯等文化巨匠都深受阿拉伯文學影響。
印度文明的傳承主要依賴梵文、巴利文等語言文字?!斗屯咏?jīng)》是印度最古老的作品。其中《梨俱吠陀》成就最高、價值最大,是印度文學的源頭,對印度社會生活和文化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梨俱吠陀》產(chǎn)生于3000多年前,收詩1028首,由梵文寫成。佛教早期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傳,如是我聞,其傳播力度受到很大局限。600多年后,龍樹對佛教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化、體系化整理和創(chuàng)新,并以文字形式傳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影響深遠。在世界上各種古文獻中,梵文數(shù)量僅次于漢文,遠超希臘文和拉丁文。
1448年古騰堡印刷術的誕生,被認為是現(xiàn)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推動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印刷術就像一個擴音器,把文字的力量擴大了千萬倍。大家熟知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能夠成功,主要得益于印刷術的強力助推。在馬丁·路德之前150多年,英國思想家威克里夫在英譯《圣經(jīng)》過程中,曾提出過同樣的宗教改革意見,但是沒有印刷術助力,無果而終。
中華文化泱泱五千年,蔚為壯觀。從后來蒐輯到的4500多個甲骨文和3700多個金文文字來看,漢字在商代即已形成體系。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尚書》記載,西周初年,周公對商朝的遺老遺少進行拆遷,向他們轉達周成王的命令時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币馑际钦f,你們都應該知道,你們的先人推翻了夏朝之后,也是這樣做的。這個事情在你們自己編的書中都有記載??梢姡瑵h字在商代就已經(jīng)廣泛使用。
可是,中華文明后來依然呈現(xiàn)了夏商周斷代的窘態(tài)。中國歷史的官方記載,是從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開始的。如果從那時起就尊重文化,保護好文字成果,那么中國古籍的面貌也會完全不同。至少在隨后的春秋戰(zhàn)國500年間,諸子著說、百家爭鳴,承載各種思想學說的書籍廣泛傳播。
然而歷史不幸,遭遇了秦始皇,一邊焚書坑儒,一邊頒布《挾書律》,嚴禁民間和個人擁有書籍,使中華文化遭到了滅頂之災。有時歷史事件的巧合真是匪夷所思。比如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建成與秦始皇的出生,就發(fā)生在同一年,公元前259年。之所以把這兩件事扯到一起,是因為這兩件事影響了東西方的文化走向。亞歷山大圖書館斷斷續(xù)續(xù)存在了800多年,對傳播人類文明的作用無法言表。而秦始皇則開創(chuàng)了東方毀滅文化的先例。
所幸有一位名叫伏生的知識分子,愛書心切,冒著殺頭危險,暗自將記錄上古故事的典籍藏在了墻壁夾層內,逃過了焚燒之難??墒?2年后,當漢惠帝廢除《挾書律》時,伏生掘開墻壁,發(fā)現(xiàn)只剩29篇依稀可辨,其他書籍已無法辨認。
在秦始皇之前,是否也發(fā)生過類似的文化浩劫?無法推測。但秦始皇之后又發(fā)生過十余起大規(guī)模的、自上而下的文化浩劫,卻是永久記入青史的。再加上數(shù)千年間發(fā)生過上萬次的戰(zhàn)爭,生靈涂炭。所以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能夠完整流傳到今天的百無一二。絕大多數(shù)由于各種原因,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迅速走向了繁榮富強,主要得益于對科學文化的尊重、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尊重,得益于恢復高考等一系列推動文化發(fā)展的重大制度的建立。這是民族素質提升的基礎。它引領中華民族以知識為橋梁,走向現(xiàn)代文明。
文字與思想
文字為什么會有力量?因為文字背后矗立著人,矗立著思想。思想是人的本質特征和標志。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進入本世紀以來,人類邁向了數(shù)字文明時代。一張大網(wǎng)把地球包裹得嚴嚴實實,小小寰球完全浸沒于信息海洋。一個信息可以在億萬人的頭腦中同時擦出各種色彩的思想火花。思想的力量可以瞬間被無限放大,星火燎原排山倒海。這張網(wǎng)同時又是一張透明的網(wǎng),讓文明之光愈加彰顯,讓齷齪骯臟無處藏身。
所以面向未來,我們可以滿懷信心。歷史長河不管經(jīng)歷多少個漩渦,終將奔流入海;歷史前進的方向必將是告別愚昧,走向文明。
因此可以預見,中華民族的明天將充滿生機和活力,中華文化將再次迎來一個春天!
摘自“好人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