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晨東,王 瑾,楊洪慧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病,以老年患者居多。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引發(fā)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診斷較為復雜,除了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還需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必要時需要增加放射性核素、冠狀動脈和左心室造影檢查,不僅延誤確診治療時間,而且還存在漏診和錯診的可能,為縮短診斷時間和提高診斷效能,尋找敏感指標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有研究[1]報道,糖尿病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加速冠心病的發(fā)展,超過60%的冠心病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以及視網膜病變、腦梗阻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炎癥、免疫反應是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共同發(fā)病基礎。另有研究[2]表明,血小板相關指標除發(fā)揮凝血作用外,還對炎癥及免疫功能具有調控作用,而高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 hs-CRP)是反應機體炎癥的敏感指標。本研究分析了血小板相關指標和hs-CRP指標在診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術前均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心病診斷明確,或存在明顯的心絞痛癥狀、心肌梗死病史。(2)入選患者均無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急慢性感染、風濕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排除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患者對于本次研究方案均知情同意。依據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分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組(A組)54例及冠心病不合并糖尿病組(B組)46例,并選取同時期健康體檢人群50例(C組)進行對照,其中A組患者男27例,女27例,年齡(59.2±2.4)歲,年齡范圍32~76歲,病程(6.5±1.5)年,冠脈單支、雙支和三支受累分別為30、15、9例,輕度、中度和重度狹窄分別為31、16、7例;B組患者男24例,女22例,年齡(59.8±2.6)歲,年齡范圍35~78歲,病程(6.7±1.4)年,冠脈單支、雙支和三支受累分別為23、16、7例,輕度、中度和重度狹窄分別為24、15、7例;C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齡(58.7±2.3)歲,年齡范圍36~74歲。3組患者年齡和性別等資料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2組冠心病的病程、冠脈受累和血管狹窄情況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課題經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指標檢測 患者清晨空腹以血管采集3 ml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半徑=10 cm)離心10 min后將血清分離,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水平。以血管采集靜脈血2 ml,全自動血液生化儀分析血小板相關指標,包括血小板計數(platelet, 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2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關聯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組、B組和C組患者血小板參數及hs-CRP水平比較 3組血小板參數及hs-CRP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組患者血小板參數及hs-CRP水平與C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A組患者各指標與B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組、B組和C組患者血小板參數及hs-CRP水平比較(x±s)
注:與C組比aP<0.05,與B組比bP<0.05。A組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組,B組為冠心病不合并糖尿病組,C組為健康對照組; hs-CRP為高敏C反應蛋白,PLT為血小板計數,MPV為平均血小板體積,PDW為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
2.2 血小板參數及hs-CRP的ROC曲線 如表2所示,可用于診斷冠心病,但未合并糖尿病的參數為PLT、MPV、PDW和hs-CRP(均P<0.0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1.2%、68.9%;82.6%、65.1%;80.6%、65.2%;83.1%、67.0%??捎糜谠\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參數為PLT、MPV、PDW和hs-CRP(均P<0.0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2.3%、68.4%;74.1%、69.7%;80.1%、68.1%;82.5%、68.7%。
2.3 血小板參數及hs-CRP聯合診斷冠心病、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的效能 血小板參數聯合hs-CRP診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最高,見表3。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誘發(fā)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4倍[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高血脂、心肌缺血的概率以及住院死亡率均顯著高于普通冠心病患者,如何診斷并降低該類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是心內科重點研究方向[4]。研究[5]證實,冠心病與糖尿病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礎,炎癥反應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hs-CRP是一種急性相蛋白,當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癥性刺激時由肝細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數小時內即可升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破裂過程中發(fā)揮作用,通過對此指標的檢測,有利于診斷斑塊易損性。研究[6]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早期,hs-CRP可附著于血管內皮細胞并對其造成損傷,加快病變發(fā)展,主要途徑如下:(1)干擾內皮細胞一氧化氮(NO)的表達;(2)激活補體系統(tǒng),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膜;(3)促進細胞粘附因子的釋放;(4)破壞內皮細胞功能,激活凝血系統(tǒng)[7-8]。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關鍵因素,通過聚集成相關復合物,形成血栓,進一步加重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并且通過CXCL4、CCL5等炎癥因子的釋放,進一步加快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表2 血小板參數及hs-CRP的ROC曲線與參數
注:hs-CRP為高敏C反應蛋白,PLT為血小板計數,MPV為平均血小板體積,PDW為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
表3 血小板參數及hs-CRP聯合診斷冠心病、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的效能
注:注:hs-CRP為高敏C反應蛋白,PLT為血小板計數,MPV為平均血小板體積,PDW為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
檢測血小板參數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診治工作也具有重要意義。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伴隨血小板及血管內皮細胞發(fā)生病理改變[9]。其中內皮細胞損傷又可使得血小板發(fā)生糖激化改變,使其變形能力下降,破壞增多,并且由于脂代謝異常,血液粘度增高,血流減緩,血小板留置于血液中,易吸附于血管壁,使得血液中血小板數量降低,骨髓造血系統(tǒng)激活,骨髓巨核細胞活躍,MPV增多,可釋放更多的血栓素、5-羥色胺(5-HT)等物質,發(fā)揮更強的凝血功能,進一步促進血栓形成[10]。由于新生血小板體積差異較大,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也隨之增大,并且兩者均與血小板數量呈負相關,當MPV、PDW增大,PLT減少時,易引發(fā)血栓形成并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示血小板參數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并發(fā)癥具有相關性,且并發(fā)癥不同,相關性程度也不同。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A組、B組患者hs-CRP、MPV、PDW均顯著高于C組,PLT顯著低于C組健康對照患者,而A組患者hs-CRP、MPV、PDW又顯著高于B組,PLT顯著低于B組,表明hs-CRP及血小板在冠心病、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診斷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參考相關文獻[8],PLT與白細胞、單核細胞等炎癥細胞結合后,可形成復合物樣結構,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在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機體炎癥、免疫調控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作用更為明顯。根據本次研究顯示,與血小板參數及hs-CRP單獨診斷相比,血小板參數聯合hs-CRP診斷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均有提高,提示:(1)血小板參數聯合hs-CRP診斷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2)血小板參數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脈微炎癥狀態(tài)緊密相關,可依據相關血小板參數的變化,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脈微炎癥狀態(tài)進行判斷。
綜上所述,血小板參數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并發(fā)癥具有相關性,血小板參數及hs-CRP可用于診斷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可為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診治工作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