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圈在古代多為辟邪護身飾物,至今也仍有部分少數(shù)民族保留著帶項圈的習(xí)俗。項圈多用貴重金屬打造,上面多飾有圖案和文字,末端還綴有小物件作為墜飾,外觀優(yōu)美,工藝精湛,是有著深厚而廣闊民間基礎(chǔ)的藝術(shù)品,在現(xiàn)代收藏領(lǐng)域中亦享有盛譽。
從古人佩戴長命鎖的歷史推測,項圈應(yīng)是南北朝時期由少數(shù)民族傳入的飾品,最初只是公子王孫、貴胄子弟炫耀身份地位的貴重首飾。古代由于天災(zāi)、戰(zhàn)爭、疾病頻發(fā),嬰幼兒極易夭折,面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生命的無常,人們多懷有神秘而敬畏的心態(tài),項圈遂被作為一種護身符推廣開來,成為專有的兒童飾物。項圈作為連接個人生命與自然崇拜的一條精神紐帶,為人們提供了情感寄托,帶來了愛的寬慰,達成了生活信心的恢復(fù),具有極其豐富的民俗學(xué)意義。
項圈多為金屬材質(zhì),雖然也偶有用玉石、木料制作的項圈,但最為常見的還是用金、銀、銅打造而成。依照有些地方的風(fēng)俗,小孩出生以后,須由父母家人向鄰居乞錢,將所得的銀錢熔鑄到小孩的項圈中,象征小孩有百家的福分運氣庇佑。另外為了寄托長輩的美好愿望,項圈上面還常鏤刻有祈禱小孩健康成長的圖案,如蝙蝠、雙魚、蓮花、壽桃等。末端則綴飾有長命鎖、如意、鈴鐺等物,造型也多有寄寓,如獅子戲球、劉海戲金蟾等。文字也是以吉祥話語為主,如“長命富貴”“金玉滿堂”“五子登科”等?!都t樓夢》第八回,薛寶釵看了寶玉的項圈,上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八字,與她項圈上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恰好構(gòu)成兩句吉讖。這些情節(jié),都為項圈的文化寓意提供了敘事起點。
明清時期,金銀飾品的加工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工匠采用熔鑄、焊接、掐絲、鏨刻等諸多工藝制作項圈,以應(yīng)對社會需求。從不同的造型和設(shè)計中,可以領(lǐng)略不同藝人的審美意識,以及奇巧無比的工藝手法。
項圈的材質(zhì)、時代、工藝、品相,都是決定其收藏價值的要點。如項圈大都帶有墜飾,其完整程度與價值是成正比的,如有缺失,價值就會差上許多。另外材質(zhì)的成色純度也切不可忽略,因為古代的金銀,雜質(zhì)都相對較多,純度不夠,須經(jīng)過綜合品鑒,才能確定其真正的市場價值。
(摘自《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