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銳
摘 要 本文分別在遮擋與光照條件下開展實驗,對于人臉遮擋問題,采用遮擋檢測與HOG特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識別,對于光照變化問題,在LBP算法基礎上進行近紅外人臉識別,兩項實驗結果表明,上述方法對人臉識別均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可獲取最佳識別性能。
關鍵詞 遮擋;復雜光照;魯棒人臉識別
引言
在生物識別領域中,人臉識別屬于關鍵內(nèi)容之一,在安防與身份認證領域日益普及?,F(xiàn)階段,人臉識別技術日益成熟,但識別算法卻因應用環(huán)境的不同產(chǎn)生較大的識別難度,當人臉被遮擋或光照時會發(fā)生變化,識別性能也因此受到不良影響。對此,可與HOG特征相結合,取得最佳識別效果。
1 遮擋條件下魯棒人臉識別
1.1 遮擋檢測
以人臉子塊為單位進行遮擋檢測與處理,在人臉識別時容易受墨鏡、口罩等物體的遮擋,對此可將人臉劃分為三個子塊,即A、B和C,其中A區(qū)為頭發(fā)、帽子等區(qū)域,B區(qū)為墨鏡遮擋區(qū),C區(qū)為口罩、胡須等遮擋區(qū)。首先,提取子塊中的HOG特征,利用PCA降維后輸入支持向量機分類,判斷該模塊中是否存在遮擋情況。
1.2 HOG特征
主要是指梯度方向的直方圖,可對圖像邊緣結構與光照變化進行描述,對魯棒局部特征描述。首先,以圖像像素點為中心,選取10×10的像素鄰域提取特征,將人臉子塊分為多個相互獨立的窗口;然后,將窗口分為4個5×5的子塊,對各個子塊中像素點梯度方向與幅值進行計算,以像素點(x,y)為例,該位置的幅值計算公式為:
將窗口中的像素點梯度分為8個方向,再將相同方向的幅值累加,得出8維直方圖。將四個子塊中的梯度直方圖串聯(lián)起來,便可對該窗口特征進行描述,即可得出整個圖像的HOG特征[1]。
1.3 實驗結果
在AR人臉庫中共有四千多張人臉圖像,選擇庫中的一個子集,內(nèi)部包含100個對象,利用每個對象的7幅帶有光照變化的人臉圖像進行訓練,6幅帶有墨鏡或圍巾遮擋的人臉圖像開始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利用SRC方法對墨鏡遮擋的人臉進行檢測,識別率為82%,對圍巾遮擋的識別率為59.5%;利用HOG方法對墨鏡遮擋的人臉進行檢測,識別率為94.6%,對圍巾遮擋的識別率為95.8%。由此可見,與其他方法相比,HOG方法對人臉遮擋的魯棒性顯著增強。
2 復雜光照條件下魯棒人臉識別
2.1 近紅外檢測
近紅外設備進行圖像采集時可免受光照影響,且圖像質量更佳、亮度適中、對比均勻,適用于魯棒人臉識別。該設備主要包括三項內(nèi)容,即LED近紅外光源、近紅外攝像頭與濾光片。近紅外光線強度與距離之間成反比,為了提高圖像清晰度,人臉與鏡頭間的距離應保持在100cm左右。受近紅外光源衰減性影響,光源將均勻的分布于攝像頭四周,因此當距離不同時,圖像間的亮度變化不明顯,具有單一性、均勻性。
2.2 LBP特征
主要用于描述人臉局部特征,辨別性較強、計算簡單方便,對光照變化具有一定的魯棒性,可利用這一特征克服圖像亮度的單一變化,得出與環(huán)境光照無關的特征。當圖像經(jīng)過LBP算子處理后,雖然原圖像亮度不同,但LBP值幾乎未發(fā)生改變,可見該特征能夠有效解決圖像單一亮度問題。首先,將LBP算子定義在3×3的區(qū)域中,然后利用鄰域中心像素計算標簽值,最后,利用全部標簽值形成直方圖對圖像紋理進行描述。在等價模式中,用(P,R)代表LBP算子,其中P代表的是鄰域采樣點的數(shù)量,R代表的是鄰域半徑,如若采樣點不在像素中心,采樣值可經(jīng)過雙線性插值計算獲得,利用LBP算子對圖像掃描可得出LBP編碼,以圖像像素(x,y)為例,編碼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gc代表的是像素的灰度值;gp代表的是以R為半徑的鄰域中第p個采樣點灰度值;S代表的是閾值函數(shù)。LBP特征的提取流程如下:第一步:對人臉圖像進行劃分,提取各個塊上的LBP直方圖向量;第二步:將獲取的向量串聯(lián)為特征直方圖,將其作為人臉特征。由于該向量的維數(shù)較高,需要在降維處理后,將其作為人臉的最終特征[2]。
2.3 實驗結果
FERET人臉庫中含有大量的人臉圖像,并可提供全面的測試標準,本文在FERET人臉庫中選擇圖像,包含姿態(tài)、表情與光照變化,共計選出100個對象,每個對象有10幅正面照為訓練集,有20幅具有光照的圖像為測試集,選擇一個對比方法(LDA)與本方法一同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下:LDA與LBP的最高識別率分別為55.1%和62.5%,后者優(yōu)于前者。由此可見,在復雜光照狀態(tài)下,常規(guī)算法的性能會明顯降低,可見消除復雜光照影響,才可使識別性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為了驗證復雜光照情況下近紅外人臉識別的魯棒性,本文在PolyU-NIRFD人臉庫中進行測試,選出200個對象,每個對象有10幅正面照為訓練集,有20幅具有光照的圖像為測試集,同樣選擇LDA算法作對比,根據(jù)測試結果可知:與FERET人臉庫相比,LDA的識別率有所提升,說明近紅外識別在消除光照影響后,可提高算法性能;LBP算法識別率為96.8%,與LDA相比較高,說明對表情與姿態(tài)變化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可應用于近紅外人臉識別之中[3]。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網(wǎng)絡時代背景下,人臉識別的作用日益突顯,為了解決遮擋與光照問題,可采用遮擋檢測與HOG特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識別,也可在LBP算法基礎上進行近紅外人臉識別,二者均對人臉識別均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實現(xiàn)精準識別。
參考文獻
[1] 伍強.復雜光照條件下的人臉識別算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9.
[2] 翟懿奎,甘俊英,李景文.基于彩色信息融合和同倫算法的遮擋魯棒人臉識別方法研究[J].信號處理,2018,27(11):1762-1768.
[3] 梁淑芬,劉銀華,李立琛.小波變換和LBP對數(shù)域特征提取的人臉識別算法[J].信號處理,2019,29(9):1227-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