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穎
摘要:世世代代生活在東北大地上的滿族人民,他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勞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歌。其歷史悠久,演唱不受場地、環(huán)境限制,比如:放牛、放羊、養(yǎng)蠶、干農(nóng)活、家務活,不用樂器伴奏,張口即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滿族人會唱這些口傳心授的歌曲,這些活潑動人的各種形式的小唱幾乎唱出了滿族人民的整個人生歷程。
關鍵詞:滿族;民歌;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067-01
經(jīng)資料查閱,近年來從挖掘出來的滿族民歌中,其發(fā)展階段可分三種藝術形態(tài):“第一種是完全保留滿族傳統(tǒng)音樂特征的滿族民歌,是相對古老的用滿語演唱民歌;第二種是滿漢交融過渡階段的民歌,它的特點是漢語歌詞和滿族音調之間存在著聲調上的矛盾,滿漢兼用混合演唱的;第三種是基本漢化了的用漢語演唱民歌?!边@三類民歌風格色彩很不協(xié)調。第一、二種間的差別較大,第二種大多數(shù)民歌和漢族民歌的風格相差甚微,第三種則介乎兩者之間,都為獨唱、齊唱或一領眾和的表現(xiàn)形式。滿族民歌的特點,首先側重于從滿語民歌中提取,其次薩滿神歌更為重要,而且從數(shù)量上也較多,由于歷史上滿漢文化融合的原因,很難從現(xiàn)存的資料中找到十分統(tǒng)一的滿族民歌的共同特點,所以只能從那些原始的民歌中找到他們的一些音樂特征。
一、旋律特征
旋律是音樂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是音樂的基本核心要素之一,滿族曾經(jīng)是以漁獵為主的民族,在東北廣大地區(qū)由于受地域環(huán)境、歷史上古老的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冬季天寒地凍,但是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因此在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音樂文化審美習慣等方面就與其他民族存在著相對的差異,由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滿漢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其民歌在音樂特征和演唱風格上較漢族民歌仍舊存在著自身本質上的藝術特點和創(chuàng)作個性,滿族民歌旋律風格是歷史發(fā)展而沉淀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
(一)旋律線成波浪形展開
滿族民歌常以級進、重復、變化重復、不完全模進等手法而展開。在曲調中,調式的主音、最高音、最低音的使用位置,常是分散而有周期的。所以旋律受民間音樂素材的影響起伏不大,合句的變化不是很大,受薩滿音樂和漢民族音樂的影響,在滿族民歌中旋律經(jīng)常是以四、五聲三音列為骨干音的排列音調,但偶爾也有二、三音列和六音列排列的音調。
(二)旋律布局質樸簡練、音樂風格多姿多彩,易被百姓接受
前面闡述過,根據(jù)考證在滿族民歌中,薩滿神歌是研究滿族古歌和探索滿族民歌的極好材料。一些薩滿歌曲曾保留了這些民歌的一些軌跡,但又不完全相同。
二、調式特征
滿族民歌中的調式、音階構成及特色:滿族民歌中以五聲音階和五聲調式構成的歌曲最為常見。在清朝時雖然很繁榮興盛,但到清末,大部分民歌都發(fā)展成了說唱和戲曲,只有少部分被保留下來,除了薩滿神歌以外的勞動號子、小唱還采用規(guī)整的五聲音階,音程多數(shù)為大小三度為主,音域多數(shù)在八度左右,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民歌都使用五聲音列,很少出現(xiàn)七聲音階。(1)薩滿神歌中滿族民歌多數(shù)是以三、四聲的調式音階和音列常見,有時也有二音列出現(xiàn),如《贊鷹》《送喜條》《悠搖車》等。(2)滿族民歌中的五聲調式主要存在于勞動號子和小唱當中,兒歌中也有少量存在,用來增強兒歌音樂內容的藝術動力,豐富音樂表現(xiàn)力。滿族有代表性的兩首勞動號子《跑南?!贰独W(wǎng)調》都是用五聲調式來表現(xiàn)的。在滿族五聲調式民歌中,以三音列為主音構成五聲調式的民歌小唱,幾乎全部都是,如山歌小唱《挖人參》《拉空齊》《包餃子》《二大媽探病>《打獵歌》。
三、曲式結構
滿族民歌是由單段體曲式結構及其各種重復變形和多段聯(lián)合體構成的奇數(shù)單段形式,較常見的基本結構類型大致有如下幾種:單一樂段的三句、五句和七句、九句的單段體結構。在滿族民歌中,它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獨立的曲式結構,是其他曲式的基礎,并且在滿族民歌小唱中,這種上下句并置的單段體結構的類型運用得較多,如《山林巴拉人》《悠搖車》《拉空齊(三)》《念桿子調(一)》《放馬山歌》《餾響鞭》 《繼母打孩子》《子孫萬代歌》《懷念阿哥》《十大想》《背燈調》《瑪蘇密》等歌曲都較具有代表性。這種簡單、規(guī)整的三句式、五句式、七句式構成的單段體結構的句式,經(jīng)過大量資料研究和實地考察一般多用于兒歌或薩滿神調。而滿族小唱,其曲式結構就變得稍微豐富一點,以《子孫萬代歌》為例?!侗碂粽{》的音樂結構出現(xiàn)了偶數(shù),結構組織上體現(xiàn)了“起、承、轉、合”典型結構特征。
總之,滿族民歌的流行面很窄,流傳到現(xiàn)在的民歌也很少,幾乎都是祖輩們口傳心授、記錄下來的精華,回顧歷史和查閱資料,只有清代才是滿族民歌的繁榮時期,清康乾盛世以后,許多滿族民間歌手相繼發(fā)展到說唱和戲曲領域(子弟書、八角鼓、倒喇、熱河五音打鼓、朱春等),這也是聽不到更多滿族民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滿漢文化相互滲透交融的今天,要探討滿族民歌演唱特征,必須從滿語民歌著手。這類民歌占筆者掌握的滿族民歌總數(shù)的60%左右,分析滿族民歌的音樂藝術特征,希望滿族民歌研究能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黑龍江流域滿族民歌的發(fā)展》項目論文,項目編號:2017B063。
參考文獻:
[1]王縱林.談滿族民歌的音樂特征[J].劇作家,2009(02).
[2]張溢娜.滿族民歌音樂特征初探[J].當代音樂,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