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石刻是伴隨佛教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源于早期印度僧人的開龕修煉,后來逐漸演變?yōu)槭淘煜?。隨著佛教的東傳及其在中國的不斷發(fā)展,這種佛教活動也自西而東地來到中國,并漸次發(fā)展開來。一般說來,佛教石刻主要包括“與佛教有關的造像、造塔、造寺、造經,做其他各種功德,舉辦齋會等各種法事活動所留下的碑刻、經幢、摩崖等,其中以造像石刻為最多?!北疚乃阜鸾淌虨榉鸾棠ρ略煜瘛?/p>
關鍵詞:明清;佛教石刻;徽商
中圖分類號:TU252;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114-02
明清時期,隨著皖南地區(qū)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尤其是徽商的崛起,助力了當時佛教道場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也直接促進了佛教石刻的興盛。
本節(jié)涉及石刻具體分布地名以現代行政名稱為準。所參考文獻以近現代考古資料《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為主,并結合相關史料,對明清地區(qū)皖南佛教試做歸屬。
一、明清時期皖南佛教石刻之空間分布
二、明清時期皖南佛教石刻之空間分布的特點
明清時期,由于皖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加上統治者對佛教發(fā)展的大力支持,皖南佛教石刻在寺廟等佛教建筑的助推下,發(fā)展尤為興盛,通過筆者對上述皖南相關地區(qū)佛教石刻的歸類和分析,可以總結出明清地區(qū)佛教石刻分布的幾個特點。
(一)造像點多,持續(xù)時間長,覆蓋面相對集中
古徽州(今黃山地區(qū))是佛教石刻的主要分布地區(qū)。明清以前,皖南地區(qū)佛教石刻主要分布在今貴池、涇縣地區(qū)較多。明清時期,皖南佛教石刻的主要分布地為今天的南陵縣和歙縣地區(qū)。從現有相關史料統計可以證明,從北魏開始至明清時期,皖南佛教石刻的造像活動一直處于持續(xù)的過程中,佛教石刻的分布狀況往往與寺廟、寺院等場所相伴而生。
(二)修復、重建較多
自南朝宋皖南地區(qū)開始有佛教傳入,隨之出現大量的佛教寺廟、石刻等建筑。明清時期的許多佛教石刻,多系前朝修建,之后或因戰(zhàn)亂、自然原因;或因年久失修等情況,至明清時期重建而成,如:香由寺、清溪道院碑、安賢祠碑、福田寺舍田碑、大里菩薩寶塔碑、大聖山普祜院碑、竺溪寺大殿碑、香佛喦等。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佛教到場一般強調歷史積淀與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是百姓長久以來對其認可度的體現。
(三)明代石刻較多,清代較少
從上述統計的26座皖南佛教造像點可以看出,其中的22座可以確定為明代所翻修或新建,而屬于清代的則只有3座。明代統治階級十分重視佛教的發(fā)展,尤其重視對佛教建筑的修復。如萬歷三十八年,寓安禪師募建擲缽禪院,任主持;崇禎間,僧天吾建別峰庵。寺院的修繕更是數不勝數,萬歷已酉,僧心空重建被洪水沖毀的翠微寺等,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明代統治者對于佛教發(fā)展的態(tài)度。
(四)多和佛教寺廟相伴而生
佛教石刻是伴隨佛教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隨著佛教的東傳及其在中國的不斷發(fā)展,這種佛教活動也自西而東地來到中國,并逐漸發(fā)展起來。佛教石刻的種類很多,而其中以造像石刻為最多。寺院和石刻對于佛教來講都是一種道場,都是闡釋佛法的一種載體,明清時期,由于皖南地區(qū)的佛教發(fā)展興盛,另一種是互補關系,即寺院多,寺院少,或者寺院少,石刻多。
(五)石刻內容多為寺廟產生、重修、發(fā)展等相關情況
如明代崇教禪寺碑記內容主要講述了崇教禪寺從立寺之初到之后發(fā)展的一系列變化。到明朝時已經趨于沒落,企圖讓尚書學士立碑以擴散影響力,重回當日的興盛。
清代重修大里菩薩寶塔碑記:“古塔庵創(chuàng)于宋建炎已酉,迄今四百一十六年,自吾高祖繡衣永茂公遙居新州……”。重修大里山普祜院碑記:“元至正中僧募里人謝彌高等嘗修葺之,更歷今迄二百馀年,院日就圮,而住持之貧赤特甚,幾不能存……”。
敕建慈光寺記:“黃山之有慈光寺,肇於萬歷辛亥六月二十六日。今上廣孝心為慈聖太后靳年所賜額也,先是普門大師惟安由五臺來楱黃山,用普朗品行度世……”等。
三、明清時期皖南佛教石刻之空間分布的相關原因
(一)皖南地區(qū)氣候、地形等特點
佛教石刻的產生于佛教寺廟往往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但石刻造像的產生遠比寺廟對自然地理因素的要求更高??v觀歷史上皖南地區(qū)佛教石刻造像的興起,從魏晉時期一直延續(xù)至清代,除了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皖南地區(qū)有石刻形成所需的地質地貌條件,由于石刻是在巖石上進行創(chuàng)作,雕刻的對象就是巖石,因此,形成石刻需要一定的地質、地貌條件。其地質條件就是近地面地層中含有巖石層,地貌條件般是丘陵、山地。只有在這樣的地質地貌條件下,皖南地區(qū)多山,這就為佛教石刻的產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然條件。
(二)明清統治者大力支持佛發(fā)展,修寺之風盛行
佛教石刻造像的發(fā)展與寺廟有著密不可分的半生關系,地區(qū)差異形成的政治上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統治階級的佛教政策對各級政治中心教發(fā)展的影響。政治中心往往是佛教中心,其政治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佛教興旺的程度。在古代社會,強大的政治力量可以說是佛教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明清時期,尤其是明代,明太初朱元璋曾在安徽鳳陽的一座寺廟里做過四年的和尚,當他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之后,不僅對佛教大加扶持,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廟建寺之風大為盛行,也進一步促進了佛教造像在明清時期皖南的進一步發(fā)展。
(三)明清江南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佛教的生存、流布以及佛事活動的開展等,都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明清時期,皖南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徽商的崛起,許承堯曾寫道:僧言全盛時,千僧來繙經,反映了明朝末年黃山佛教的興盛?;罩萃迨考澋闹С仲Y助。明清時期,徽商鼎盛,徽州經濟發(fā)達,“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徽州望族士紳財力、物力上的支持,對皖南寺院的興建和修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四)交通因素
交通條件對于佛教的傳播來說影響很大。進而影響了皖南佛教的地理分布。皖南地區(qū)交通條件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其便利的水路交通運輸。佛教石刻首先需要大量石材,這種笨重的原材料在古代運輸極為困難。而通過水路運輸則成為重要選擇。皖南地區(qū)內河流眾多,湖泊密布,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與中原溝通。28區(qū)內的秋浦河、皖水、涇水、青弋江、水陽江、丹陽湖、巢湖、滁水等水系通過長江與上游的川鄂以及下游的蘇滬聯成一體,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再加上皖江流域“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兩浙為唇齒”的地理位置,使佛教石刻在皖南地區(qū)的傳播及興盛具備了天然優(yōu)勢。
(五)徽州文化對佛教石刻產生的影響
明清時期,徽州地區(qū)佛教盛行,宗教活動成為明清時期皖南人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民眾對佛教信仰的普遍則是寺廟興建與佛教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這不僅表現為徽州宗族對寺廟、石刻的修建投入極大熱情,而且因為徽州民眾積極參與寺廟的各種佛事活動。徽州宗族的支持、文人的引領、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據許承堯纂民國《歙縣志》卷二“寺觀”條的記載,僅徽州歙縣一地先后興建的佛教寺廟就有246處,相伴而生的佛教石刻也逐漸發(fā)展起來。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4年度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明清皖南佛教地理研究”(項目編號:AHSXLW2014DO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洪亮吉.《涇縣志》卷25《寺觀》[M].合肥:黃山書社,2008.
[2]李恩綬.采石志·藝文[M].合肥:黃山書社,1992.
[3]戎龍超.元代佛教石刻分類及相關問題探析[J].中國書法,2016.
[4]趙孟懿.明朝浙東石刻藝術研究[J].新美術,2015.
作者簡介:謝福田(1982-),男,安徽合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