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大力發(fā)展的博物館事業(yè)中,提出了“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需要在新時期下為博物館中的館藏文物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進而在有效提高博物館文物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能夠推動博物館及其館藏文物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將結合當前中小型博物館在“讓文物活起來”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根據(jù)筆者多年工作實踐,重點針對中小型博物館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中小型博物館;文物;陳列展示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雖然相比于大型博物館,中小型博物館中的館藏文物資源數(shù)量及種類相對有限,但因其有龐大的群眾基礎,且文物中普遍蘊含豐富的地域文化,因此,也使得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的可行性得到極大提升。本研究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給予一定理論參考,并為博物館增強文物活力提供相應實踐指導。
一、中小型博物館在讓文物活起來中的現(xiàn)存問題
(一)文物價值挖掘不足
雖然當前我國許多地區(qū)的中小型博物館可以主動響應國家號召,加大文物研究力度,力求讓原本為靜態(tài)、“死物”的各類館藏文物活起來,實現(xiàn)文物與參觀者之間的高效交互。但其目前在文物研究工作中,往往只重視對各種文物資源的收集整理,例如,部分地區(qū)中的中小型民俗博物館,通過利用網(wǎng)絡向全社會征集民俗老物件及相關歷史文化資料等,而后直接將其陳列在展覽室供人們參觀。但博物館工作人員未能對文物對應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等進行深入挖掘,使文物核心價值的充分體現(xiàn)受到一定阻礙。
(二)陳列展覽形式單一
博物館中文物的陳列展示是人們直接與各種文物資源實現(xiàn)近距離接觸的一大重要途徑,也是人們通過參觀、欣賞文物藏品了解特殊歷史文化、社會發(fā)展歷程的主要形式[1]。雖然目前已經有許多中小型博物館在文物陳列展覽中,可以主動運用信息化設備以及聲光電技術等,參觀者通過直接操作相應信息化設備,便可以直觀看到立體、虛擬的文物藏品、閱讀電子化的文物說明牌。但在此種陳列展覽形式中,參觀者依舊無法和文物之間形成有效互動。而文物說明牌中有限的信息內容也難以滿足參觀者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博物館即便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參觀者也仍然只能走馬觀花式地大致參觀、了解文物。
(三)文化交流活動較少
目前,我國中小型博物館針對館藏文物開展的活動,基本表現(xiàn)為文物陳列展示,偶爾有不同地區(qū)的博物館之間相互交換館藏文物,舉辦文物展覽等以吸引廣大社會民眾到館參觀游覽。但整體來看,讓文物活起來的博物館文物活動、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次數(shù)仍然相對較少,活動形式也呈現(xiàn)出單一化的特征,這也使中小型博物館中的文物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中小型博物館群眾基礎規(guī)模實現(xiàn)進一步擴大。
二、中小型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深入挖掘文物核心價值
本文認為,中小型博物館想要讓文物活起來,其首先需要對各種館藏文物藏品予以充分了解,深入挖掘文物中蘊含的內在核心價值。因此,一方面中小型博物館需要主動加大文物研究力度,為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與資金支持。包括優(yōu)化建設博物館中專門用于存放文物的庫房,為文物在館內的妥善保存與積極利用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另一方面,博物館需要主動著眼于本地區(qū)的特色文化資源,在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各種渠道、全面搜集整理更多文物資源、有效豐富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內容的同時,圍繞文物出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對其中包含的特色區(qū)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及時將其補充至文物說明中,并運用聲光電技術將其直觀地展示給觀眾。在此基礎上博物館文物研究人員還需要主動聯(lián)系廣大民眾的生活實際,將文物轉化成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例如,在我國某地區(qū)的小型民俗博物館中,針對館內現(xiàn)有的各種圖樣的用于制作糕餅的模印,博物館工作人員通過主動聯(lián)合當?shù)匚膭?chuàng)企業(yè),設計制作了相應的鑰匙鏈、行李牌等各種各樣獨具創(chuàng)意且充滿趣味性的文創(chuàng)產品,在有效吸引廣大民眾的同時,也可以使文物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能夠得到進一步傳播。
(二)豐富文物陳列展覽形式
在中小型博物館中,其需要主動對文物的陳列展覽形式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使參觀群眾可以和文物之間實現(xiàn)高效交互。例如,我國已經有部分地區(qū)的中小型博物館采取點閱服務形式,即通過運用類似視頻點播的形式,由博物館根據(jù)其現(xiàn)有館藏文物資源,主動向社會公眾提供文物清單,而觀眾可根據(jù)自身實際需要自行選擇其感興趣的文物。在博物館的官方網(wǎng)絡平臺上進行預約,由館內專業(yè)人員為其提供文物點閱的服務[2]。以博物館中的銅鏡、錢幣等文物為例,觀眾在博物館網(wǎng)絡平臺中完成所需文物的點閱預約后,將會由博物館中的專業(yè)人員手持銅鏡、錢幣等文物,一邊向觀眾詳細展示文物中的各個細節(jié),一邊向其介紹有關于該文物的背景故事及其他知識信息。觀眾可直接與文物進行零距離接觸,并在專業(yè)館員的指導下對文物各項細節(jié)進行拍照記錄。相比于以往用玻璃展柜陳列展覽文物的形式,博物館在采用點閱服務方式下,可以喚醒原本長期“沉睡”于博物館庫房中的各種文物,使更多文物藏品得以重見天日。同時,在積極創(chuàng)新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形式中,也可以增強博物館文物的親民感,進一步深化民眾的博物館參觀體驗。
除此之外,中小型博物館中還需要靈活運用各種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及相關配套設施設備,為館藏文物藏品活起來提供有效技術支持。例如,針對博物館中不完整的文物,通過運用3D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借助相應的投影設備及多媒體設備,原本已經缺損破損的文物可以重新得到虛擬復原并立體化、直觀化地展示在觀者面前。而在立體展示虛擬復原的文物過程中,博物館還需要利用先進的影音視頻技術播放與復原文物相關的解說音頻或視頻,如模擬展現(xiàn)文物的設計方式、制作工藝等。觀者通過佩戴視頻透視式頭盔或其他相關設備,可以真正參與文物藏品的設計制作等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與文物藏品之間的高效交互,同時也能夠令觀者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文物藏品進行觀賞、品鑒與深入研究。
(三)開展多樣文化交流活動
為了能夠讓中小型博物館中的文物活起來,博物館也需要主動開展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靈活運用包括巡展、引進外展等方式,使中小型博物館中的文物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3]。例如,中小型博物館可以主動學習、借鑒大型博物館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方面的成功經驗,根據(jù)自身實際,巧妙運用抖音、快手等各種新興媒體,圍繞館內文物藏品拍攝短視頻、微電影等,介紹與文物有關的文化故事,展示其蘊含的歷史價值,利用新興媒體強大的交互性與傳播廣泛性等優(yōu)勢特征,在有效加強博物館文物資源宣傳力度的同時,也可以揭開文物的神秘“面紗”,以新穎的形式嚴肅地傳播文物背后的文化知識,促進文化交流。另外,各地區(qū)中小型博物館之間也需要加強合作交流,實現(xiàn)館藏文物資源的高效共享與充分利用。如博物館之間可相互交換館藏文物,共同舉辦博物館聯(lián)合巡展,并在此基礎上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文物攝影大賽、征文比賽等活動,使在社會民眾的廣泛參與下,中小型博物館中有更多的文物可以從庫房中走出來,使博物館與館內文物藏品均可以活起來。
三、結束語
讓中小型博物館中的文物活起來,是新時期下實現(xiàn)博物館與各種文物藏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大重要舉措。針對當前中小型博物館中存在的對文物價值挖掘力度不足、文物陳列展覽形式單一、與文物有關的文化交流活動較少等問題,各地區(qū)中小型博物館還需要充分結合自身實際,主動加大文物研究力度并通過積極引入各種先進技術,在有效豐富創(chuàng)新文物陳列展覽形式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活動,從而令文物能夠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汪傳忠.新媒體時代:基層中小型博物館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必由之路——以九華山歷史文物館為例[J].安徽文博,2018.
[2]張瑛.淺談中小型博物館文物藏品陳展中的保護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
[3]張艷君.淺談中小型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以東莞市可園博物館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17.
作者簡介:張寅(1986-),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文博系列館員,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博物館文創(chuàng)開發(f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博物館展陳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