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始芳
“我不用你管!”“你只要在這個教室里上數(shù)學課,我就得管你!”
聽到教數(shù)學的王老師與小剛激烈的爭吵聲,在隔壁班級上課的我趕緊跑過來,緊急“救火”。
我接手八年級3班僅有2個月,一直在與小剛這個“刺猬”迂回較量著。暑假里,聽說讓我擔任這個“老大難”班級班主任時,老師們就提醒我,小剛不是“省油的燈”。但是,一向不服輸?shù)奈遥瑳]有畏懼。
未正式開學,我就通過原七年級的老師和學生先了解小剛的一些情況,并一路打聽來到小剛的家進行一次家訪。
原來這是個可憐的孩子,其父母幾年前離異并各自成家,小剛只好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風雨飄搖的家庭、破碎無愛的成長環(huán)境使已進入青春期的小剛更加自卑、孤獨、痛苦。升入初中后,面對新的環(huán)境,小剛表現(xiàn)好了一段時間,但不久又破罐破摔,懶散消極,打架滋事,上課遲到,不完成作業(yè),成績一降再降等成為常態(tài)。
因材施教,針對小剛吃軟不吃硬、情感饑渴等特點,我沒少費心,總是私下找他談心交流,時時關注,溫柔以待,最近剛見起色。而不知怎的,今天數(shù)學課上小剛呼呼大睡,年輕的王老師好心叫醒他,批評幾句,就惹得他“龍顏大怒”。
對于處在叛逆期的孩子,老師不管不問是失職;強行壓制有時也有失偏頗。但是,無論學生犯了什么樣的錯誤,老師都不能急于批評。要先分析深層原因,挖掘背后的問題,不能動輒就叫家長,更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經(jīng)過這一段耐心等待的時間,可以使師生的心都靜下來,平和地處理問題,不僅有利于解決好學生的問題,更有利于師生關系的發(fā)展。黃金需要紅爐煉,細玉需要妙手磨。我明白只有以心換心、因需施教,方能對癥下藥。
陶行知說得非常好:人人都說孩子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孩子還要小。其實,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小看孩子,應該尊重孩子,把他們視為和我們平起平坐的個體。長期以來,奉行師道尊嚴,我們常常習慣于高高在上,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跟學生說話,強迫他們?nèi)プ鍪?,但是他們并不理解、不領情。叛逆期的學生更需要的是老師的理解、尊重、寬容。因此,我們應蹲下身來看他們,用他們的眼光、思維、價值觀等去評判、去溝通,同他們一起成長。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焙芏嗬蠋熢谪焸鋵W生的時候都是出于對他們的擔憂,但是說出口的話卻像一把刀子,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使他們誤解了老師的好心。建議各位老師把這種善意的責備改為發(fā)自內(nèi)心的擔憂,把錯誤當成教育學生的契機,使錯誤成為一種教育資源……比如孩子遲到,老師就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擔憂“怎么這么晚才來,我一直都在擔心你的安危”。暖心的話語真心感動了學生,喚醒了學生,我們的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
青春期的孩子脾氣暴躁,最易火冒三丈。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通行證”。當問題發(fā)生時,如果恨鐵不成鋼,非打即罵,大發(fā)雷霆,只會適得其反。老師不妨熱問題冷處理。慢下來,靜心等待,耐心傾聽;沉下去,探究規(guī)律,追本溯源。理智對待,不要跟孩子急,耐心等待孩子恢復理智后,再去跟孩子和風細雨地溝通。放慢腳步,閉上雙眼,才能聆聽到最真實的心聲,才能感受到滿眼繁華。善于耐心傾聽,允許孩子辯解,并用同理心,消除學生的敵視,拉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話是打開心鎖的一把鑰匙。教師一旦走進學生的心里,學生自然會“臣服”于你!
“把臉一直向著陽光,這樣就不會見到陰影。”海倫·凱勒的告誡猶然在耳。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缺點、錯誤,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靜水流深,校園里不僅有激昂的進行曲,還要有舒緩的小夜曲。我們的責任就是幫著孩子不斷改錯,不斷進步,我們的寬容是一片寬廣而浩瀚的海,能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微笑是最美的語言,沒有人愿意看你的臭臉色,青春期的學生更需要如此。老師如果對待他們太過于冷冰冰,那么他們自然也不愿意跟你親近,你的教育一定是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
少一點怒斥,多一些微笑;少一點敵意,多一些友好;少一點魯莽,多一些冷靜;少一點苛責,多一些謙讓;少一點冷漠,多一些關心。孩子犯了錯,尊重為前提,只有我們蹲下身來,學生才能聽得進去。教育無痕來自師者有心,以赤誠之心潤礫成珠!給孩子的成長留足空間,老師當有愛心、耐心、真心、恒心和寬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