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一個心理學(xué)博士跟我說,世界上最復(fù)雜的一句話,是“我對你好”。
他以前覺得這句話很暖,接觸了太多咨詢的客人,看透太多現(xiàn)實后,如今他最怕聽到“我對你好”,直覺就想回懟過去:你別對我好,怕!
因為“我對你好”,始終存在一個預(yù)設(shè)前提,就是我要把我覺得好的東西給你。但“汝之熊掌,吾之砒霜”,站在不同層面去理解,這種好,就成了某種綁架。
父母就不說了,站在父母的層面上,不綁架幾乎不可能,區(qū)別只是綁架程度的不同、時間長短,以及父母在什么時候能徹底明白自己活好了,對孩子而言,才是真的好。
1
朋友之間,清湯寡水的關(guān)系,也往往會陷于“我對你好”和“你千萬別對我好”的內(nèi)心戲。
我在夏天無冰不歡,有個學(xué)中醫(yī)的朋友就會不停在我耳邊嘮叨,生命在于保暖,養(yǎng)生的鐵律是忌生冷。我漸漸疏遠她之后,她很傷心,逢人就說對我那么好,我有點狼心狗肺。
其實我心里一直感念她的好。但身為成年人,真的不想在一段友情里感受到母愛般的驚嚇溫暖。畢竟我臥薪嘗膽、寒窗苦讀好多年,才終于長大成人,脫離凡事都要正確的評判標準,有了那么一丁點兒放縱的自由。
有人覺得,你不喜歡,可以說啊,沒必要疏遠。
你們真是圖樣圖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她有中醫(yī)理論為基礎(chǔ),又有“對我好”這把情感之劍,我怎么說?我說啥都是不知好歹,默默遠離算是對大家最好的保護了。
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可以理解溝通解決;有些東西,卻只能理解觀望逃離?!拔腋心钅銥槲液?,但我更珍視滿身缺點的自己。”這句真心話,我沒辦法說出口,一說出來,就是不識好歹、強詞奪理。
人是世界上唯一會思考的動物。思考,使人類之愛,充滿復(fù)雜的對抗和悖論。
所謂的成長,以及我們終其一生探討和學(xué)習(xí)的,其實是愛的邊界。
成年人之間,很多的愛與好,已經(jīng)不知不覺越界了。
2
前幾年,我家有個保姆,每個月染一次頭發(fā),快六十歲的人了,看上去像四十五六歲。她女兒一直反對她頻繁染發(fā),只要看到染發(fā)劑致病、致癌的文章,就轉(zhuǎn)發(fā)給她。
有一次,我聽到她在電話里跟女兒吵架,說我寧肯少活10年,也要染發(fā)。
我理解她,因為我見過她白頭發(fā)長出來的樣子,真是一夜老10歲;同時我也理解她的女兒,誰家孩子不希望父母長壽,而且老人病了,也要年輕人照顧不是?
但我還是選擇站在保姆這一邊。因為愛的終極邊界,是尊重成年人的自由與選擇;何況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上帝擲骰子,所有科學(xué)道理都沒辦法解釋為什么有人生活習(xí)慣健康卻只活到50歲;有人五毒俱全,卻活到了90歲。
當我們以對一個人好為出發(fā)點,發(fā)表意見的時候,最好問問自己:
你說的那些所謂的“好”、“健康”,是萬無一失的正確,或者僅僅是你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
即使它是萬無一失的正確、是真理,是否也要尊重他人“想過不那么正確的生活”的自由?
不是每個人都認可正確的人生是快樂的;不那么正確的生活與選擇,有時候就像平淡生活中的探險。
3
我們需要慢慢活成那種眼里可以揉進沙的成年人。那些沙子,是別人的生活,與你無關(guān),如果實在不習(xí)慣這漫天黃沙飛舞的魔幻世界,你應(yīng)該閉上眼睛,而不是改變世界。
畢竟,我們終極能夠改變和深愛的,只有自己。
所以,“我對你好”與“我愛你”的理想狀態(tài),是不輕易給人提建議,不輕易評論他人的生活習(xí)慣,不輕易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于人。
我愛你,你是自由的,就是最好的;我對你好,是理解你身上所有不合理、不完美之處。
當你活成這樣,這個世界就沒有什么讓你為難之處,你的眼睛清澈透亮,即使揉滿了沙子,也能用一己之力,把沙子變成鉆石。
當你活成這樣,你就放過了別人,也就放過了自己。
摘自《婚育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