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何處相逢非故人”,這得是多大的心啊,不過,雖明知不可能,而且還很危險,但我還是可以理解的吧。因為,很多很多年以前的我,也確曾這樣想,只是后來南墻撞得多了,才改了弦更了張了。
故人,就是故交、老朋友。和一般朋友不一樣,因為朋友也可以是認(rèn)識一兩天,甚至一兩小時的人。老朋友是有時間概念的,至少得相交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的人,才能稱之為老朋友。而如果兩個人要是能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都當(dāng)對方是朋友的話,那這兩個人得三觀多合才能做到??!
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人生百年,遇到的人,最后真沒有幾個能成為知音的。于是,有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所以,“何處相逢非故人”其實是種很不成熟的表現(xiàn)。不是有個成語叫“交淺言深”嗎,批評的就是這種人吧。
“交淺言深”這個故事典出《戰(zhàn)國策·趙策》。說的是:馮忌見到趙王,拱手低頭,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趙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到底想說什么呀?”馮忌說:“我有個朋友介紹了一個人給服子。不久,我問服子:您對那人的印象如何?服子說:不怎么樣。于是,我又問他怎么不怎么樣,服子說:那人在見到我后,一連犯了三個錯誤:一是他看到我就笑,讓我不由得覺得他對我很輕慢;二是他在跟我談?wù)摰览頃r,沒有稱頌過他的老師,讓我不由得覺得他對他的老師很不尊重,甚至可以說是背叛;三是他和我第一次見面,交情很淺卻談得很深,讓我不由得覺得他這是要惑亂我?!?/p>
看,這就是交淺言深可能造成的后果。想來,也是如你本出于信任,與某人說了自己的一些隱私和秘密,但是沒過多久,你就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你的那些隱私和秘密,都變成了眾所周知之事;再如你和某人私聊了一些你對另外一個人的看法,結(jié)果他轉(zhuǎn)頭就把你和他談的一些你本不欲與另外一個人知道的東西,告訴了另外一個人,而且還掐頭去尾、斷章取義,甚至一通添油加醋。這樣的事太多了,“交淺言深”也就成為了人際交往中的大忌,并被一輩一輩的前人不斷地告誡后人。
是以“交淺言深,君子所戒”,聰明人是斷不會以為“何處相逢非故人”是對的。當(dāng)然,我這么說,并非主張對交淺的人就不以誠相待,只是想提醒大家,雖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亦不可無,尤其是在與不怎么熟悉的人打交道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