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人的一生會經歷大大小小的挫折,但這些挫折讓人變得弱小還是強大?讓我們用一年的時間來探討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應對挫折的逆商,抓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兼顧具體問題的解決策略,一起培養(yǎng)孩子的逆商,讓孩子成長為心中有光、不畏黑暗的人。
在逆商培養(yǎng)方面,有一個問題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孩子做事情不能堅持,缺乏毅力。比如一開始喜歡小提琴,學了一段時間,覺得小提琴太難,就改學了古箏,可沒多久又覺得古箏太枯燥,到最后什么樂器也沒學成。
關于這一點,最近,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教授提出了堅毅(Grit)理論。她認為要想讓孩子做事情有毅力并取得成功,就要培養(yǎng)孩子堅毅的品格。堅毅是指對長期目標的持久熱情與堅持,即做你所愛的事,并持續(xù)地去愛。這里面就涉及兩個方面:首先是熱情,一個人能長期投入一件事,光靠毅力苦撐肯定是不行的,必須有熱情有興趣。只有這樣,遇到挫折的時候,才能夠因為享受過程本身而堅持下來。其次是堅持,大家都知道1萬小時定律,即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時間達到1萬小時以上,才有可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堅毅的品格呢?首先,要幫助孩子找到對長期目標的熱情。
第一,要鼓勵孩子多嘗試。鼓勵孩子在感興趣的事情上堅持投入一段時間的努力,再談他喜不喜歡,并且要讓孩子廣泛地去嘗試。有的家長會說,我也不知道孩子喜不喜歡,先隨便讓他試試,等他真正喜歡了,再找專業(yè)機構或者好老師。我想強調的是,隨意嘗試往往意味著堅持不下去,因為好老師和專業(yè)機構能夠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為孩子指明學習的方向,讓孩子有目標感和儀式感。
第二,允許孩子參與并自主決策。在確定孩子興趣的時候,與由父母確定目標相比,如果孩子自己參與決定,他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容易被激發(fā),也更愿意去為之努力。研究發(fā)現,專制的父母和老師會削弱孩子的熱情,充滿熱情并積極鼓勵孩子的父母和老師,則對發(fā)展孩子的興趣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要培養(yǎng)孩子有意義的堅持。
第一,父母要身先士卒,做好示范。如果你想讓孩子具備這種堅毅的品格,就要先自問一下,對于自己的生活目標,你有多少的興趣和堅持?你的教育方式有多大可能去鼓勵你的孩子來向你學習?
第二,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孩子堅毅的練習場。比如下棋,下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全神貫注,還需要去思考下一步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并耐心地一步步走到結局,這是對計劃能力與耐心的很好訓練。比如爬山,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為了登頂的目標一直努力、不斷堅持的品質。再比如選一項孩子喜歡的體育運動,也更容易讓孩子對自己投入的事情堅持到底。在課外活動上培養(yǎng)的堅毅品格,也會在學習上有所體現,進而影響到他們在未來人生中的表現。
第三,跟孩子一起做洞察細節(jié)的練習。哈佛大學珍妮弗·羅伯茨 (Jennifer L. Roberts)提出,可以用下面這個任務來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和毅力。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花半小時的時間觀察某件物品,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觸摸,甚至用嘴品嘗,并用筆記下觀察過程中自己的發(fā)現與感受。
我們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更像是一場馬拉松。對于一場短跑比賽來說,贏在起跑線上是關鍵,而對于馬拉松來說,堅毅的品格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