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以食育人,聽起來很新鮮,卻是最貼近生活的教育。用每天都有的三餐來與孩子共同學習,讓廚房成為最好的教室,讓餐桌成為最好的課桌,讓食物成為最好的教材,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通過食物感受生命及自然、文化,最終達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目標,這是最好且易得的教育。
食育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個新詞,大多理解為飲食或者營養(yǎng)。但實際上,這是對食育的誤解。在過去4年多的時間中,我們總結(jié)了食育教育的5種模型,也就是說在孩子的食育過程中,要注意這5種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一種能力是辨食力,即形成正確飲食觀念,培養(yǎng)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試想一下,如果去菜場,你會挑嗎?去超市,你會選嗎?今天想要做雞湯,你是在雞湯里面加黃芪、黨參還是桂皮?如果要吃一塊牛排,你選擇哪個部位呢?這些問題連接的并不僅僅是能量的供給,還有背后的很多知識。
第二種能力是言食力,即學習多元飲食知識,提升孩子表達溝通能力。當我們遠離電子產(chǎn)品,專注在餐桌上跟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候,是不是也提升了孩子的表達溝通能力呢?
第三種能力是創(chuàng)食力,即通過游戲,啟發(fā)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我們送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參加各種各樣的項目,但是在家這個場景里面,其實你也完全有這樣的機會。比如可以讓孩子做一個太空茶飲,了解一下太空的元素,怎么樣可以融入一杯茶飲當中,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啟發(fā)孩子,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
第四種能力是美食力,即運用食物色彩美學,啟發(fā)孩子的美感細胞。比如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江南地區(qū)喜歡吃藕。藕不僅有營養(yǎng),還寓意著我們跟離世的親人之間藕斷絲連的情感牽絆。我們家吃藕的時候,還會加一些紅椒,顏色非常漂亮。在這個基礎(chǔ)上,也可以探討七孔藕、九孔藕有什么區(qū)別。
食物的口味不一樣,烹飪方式也是不一樣的。食物的顏色搭配以及拼盤的搭配、餐桌桌布的選擇甚至燈光音樂,這些美學素養(yǎng)也都可以通過食育來進行培養(yǎng)。
最后一種能力是悅食力,即探索不同類別的食物,培養(yǎng)孩子享受食物的愉悅。很多人把食物僅僅當成補充能量的來源,并不享受食物帶來的快樂。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教導孩子通過與食物建立認知和連接,構(gòu)建自己的“知食體系”,形成健康、愉悅、富有責任感和可持續(xù)的飲食方式。
如果具備了這5方面的能力,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能通過食物獲得一個非常好的、跟生活和生命的連接,而且這種連接一定是令人身心愉悅的。他還可以把這種身心愉悅的方式和渠道分享給身邊的人,他也會因此成為非常受歡迎的人。
食育過程中培養(yǎng)的這些素質(zhì):發(fā)現(xiàn)和感受的能力、審美力、專注力、自控力,都是為孩子未來的生活和事業(yè)成功儲備的重要能力。這就是我們說的食育是以食啟智,以食育人。所以,我強烈地認同:食育應該是德智體美之外的一項重要教育。
食育是父母能夠給孩子受益終生的教育。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家里也身體力行食育的理念。我發(fā)現(xiàn),食育教育確實啟發(fā)了孩子很多的能力和智慧,我也相信,擁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的孩子一定可以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