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譯文:交朋友要有幾分俠肝義膽的氣概,而做人處世要存著一顆天真無邪的赤子之心。
解讀:范仲淹在泰州當官時,認識了年僅20歲的富弼。范仲淹為他的才華所折服,除了舉薦他外,還替他做媒。幾年后,兩個人因為對一件事情的意見不同,起了爭執(zhí)。有人覺得富弼忘恩負義,但富弼回答他和范仲淹是君子之交,并不是因為兩人的觀點始終一致,他不能為了報恩而放棄自己的主張。范仲淹聽聞后欣喜地表示自己沒有看錯人,他對富弼的舉薦出于俠心,對富弼的理解則出于素心。
“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它尊崇坦蕩無私、患難與共的精神。在當代,“俠”在交友的過程中,強調放下自我,為朋友赴險難、同大家共享安福。而“素心”則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境界,它是一種樸實無華、純凈無私的心靈境地。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擁有一顆素心就要心胸坦蕩、知足常樂?!恫烁T》之所以會把這兩者并談,是因為只有同時擁有這兩種品質,我們才能在實際交往中于人無害,于己無憾。交友過程中,不失俠氣,義字當先,不隨波逐流、見利忘義,始終保持純粹的心境,我們就不會失去珍惜的友誼。
原文: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譯文:當我對別人有恩惠的時候,不應該總是記掛在心中;而當我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則應當時時反省。別人對我有恩惠,不能夠不牢記在心中;而別人對我有過失,則應當及時忘掉。
解讀:子夏的弟子曾經問子張:“什么是交朋友之道呢?”
子張反過來卻問:“你的老師是怎么告訴你們的?”
子夏的學生說:“我們的老師教我們,對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來做朋友,不可以交的朋友,就距離遠一點?!?/p>
子張聽后搖搖頭說:“我聽到的和你說的不一樣,我的老師孔子說,一個人在社會中交朋友要尊賢,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值得尊敬,而對于一般沒有道德、沒有學問的人則需要包容,對于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勵他,對不好的、差的人要同情他。”
看得出來子夏的交友之道是明哲保身的做法,而子張口中的交友之道是胸懷寬廣的表現。不同交友之道,同樣有可取之處,但是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聚集人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修煉這種胸懷,這是一種不需投資便能得到的精神高級滋補品。首先我們要學會記住別人給過我們的幫助,哪怕滴水之恩,我們也要涌泉相報。其次,我們要反省自己給別人帶去的麻煩,并盡量改正和彌補,最后我們才要學會淡忘,忘記自己給予別人的幫助,忘記別人給我們帶來的不便。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和他人的交往,就會淡去不平、煩惱和怨恨,提純友情、快樂和幸福,最后得到的是寬廣、博大、舒暢和融洽的人際關系。
原文: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一個有學問、有節(jié)操的人,雖然貧窮無法用物質去接濟他人,但當碰到別人為某件事執(zhí)迷不悟時,能去指點他、提醒他、使他領悟,在別人危急困難時,能為他說幾句公道的話,說幾句安慰的話,使他擺脫困境,這也算是無限的大功德。
解讀:有的時候在別人惶惑和癡迷中給予一個正告,也是莫大的恩惠。因為或許你的一個善意,能轉變他的命運,把他從困境中解脫出來,讓他身心愉悅,這也是你的積德之舉。
宋代文士袁采說過:“圣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圣賢,安得每事盡善?”人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或大或小的錯誤。同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使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也總有一個或幾個時期處于十分艱難的情況。既然如此,我們就不應橫加指責,鄙夷嫌棄,而是要懂得向處于迷途與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給他以精神上的鼓勵,讓他產生改正錯誤、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信心。
一個人的才能和力量總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我們也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不要吝嗇對他人的鼓勵和幫助,因為一句話可能會讓對方終生受益。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生活上的不同考驗,在別人經歷風雨的時候,及時地給予一些安慰和鼓勵。那么,有一天當我們自己也陷入困境中時,我們也會得到這樣的安慰和鼓勵。
原文: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jié)激勵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
譯文:遇到狡詐不誠實的人,用真誠的心去感動他;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感染他;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道義名節(jié)去激勵他。這樣天下就沒有不被我感化的人了。
解讀:我們身邊的朋友林林總總,不盡相同。每個人都面臨適應人生、適應社會的問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大千世界,要抱定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的態(tài)度來適應。
晚清重臣曾國藩麾下有個叫塔奇布的將領,塔奇布本人并不善謀略,曾國藩也曾說:“塔公實無方略。”但這個人非常實誠和樸實,符合曾國藩當下的選人標準。曾國藩給咸豐皇帝上折子保舉塔奇布,說他忠勇果敢,深得士卒敬佩,想要對他破格提拔,還表明如果此人有臨陣脫逃之舉,甘愿與之一同受罰。曾國藩此舉一方面讓咸豐皇帝很高興,因為他保舉的是一個滿人;另一方面,塔奇布見曾國藩如此看重自己,自然心懷感恩,在日后的作戰(zhàn)中更加努力。此后,他打了不少勝仗,屢次救過曾國藩的性命。曾國藩的誠懇之心,換來塔奇布的忠心耿耿,“待人以誠”也為曾國藩在軍隊里與士兵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系,不僅減少了很多內部摩擦,也增強了軍隊的作戰(zh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