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槍
武漢封城之后,鐘南山院士接受采訪,忽然就哽咽了,眼中含淚說道:“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p>
現(xiàn)在的湖北,屬于華中地區(qū),交通便利,與多省接壤。省會武漢也是號稱“九省通衢”,是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可歷史上卻不是這樣。湖北與湖南及其周邊,古為楚地。攤開春秋時期的歷史地圖一看便知,楚地位于華夏文明的南部邊緣。地圖上看,楚國的面積非常大。廣闊的占地面積常給人一種“肯定很強盛”的假象。原來,楚國境內(nèi)沼澤山林居多,有的還密布瘴氣,根本沒法兒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吃飽都成問題。當時楚地的GDP非常低,人口很少,還摻雜著不少文明程度很低的蠻族。簡單地說,楚地在當時就是老少邊窮地區(q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列國地圖
可無論你翻開哪本史書,對楚地人民的評價就三個字:不好惹。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說楚國雖然被秦國滅國了,但只要楚國人還在,哪怕只剩下三個氏族,照樣可以滅亡秦國。歷史也果真如此,最終西楚霸王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
實際上,楚人彪悍勇猛,是早在西周時期就展露出來的。這得從楚國的歷史說起。
周武王伐紂,楚人是站在周國這一邊的,有功,當賞,所以后來周成王分封諸侯的時候,有楚國一份。楚國國君熊繹被封為“公侯伯子男”里第四等爵位“子”,還被邀請參加諸侯的盟會。雖說爵位低了點,畢竟也躋身諸侯之列。這相當于一個偏遠地區(qū)的土老財,突然接到大城市上流社會的邀請函,請他去城里參加年度party。于是,熊繹就高高興興地去參加盟會。
結果熊繹去了之后傻眼了。為啥呢?沒座!人家壓根沒給他安排座位,把楚國和東夷那些蠻族安排在一起了。史書《國語·晉語八》記載:“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矛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熊繹還在那抗議,說我好歹是個諸侯,得有個座兒啊。那些諸侯過來,一人一句: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
熊繹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灰溜溜地回去了。楚國老家那邊,一群大臣還等著消息呢,一聽熊繹回來了,列隊迎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等著國君與他們分享盛事。結果熊繹把在盟會上受到的屈辱復述了一遍之后,群臣是大眼瞪小眼。
湖北人自強不息,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罵也罵完了,嘆氣也嘆完了,熊繹一咬牙:從今天起,大家跟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楚國的自然條件非常不好,物資匱乏,國君熊繹帶頭,穿著破爛衣服,駕著柴車,到山林里去開辟荒地?!蹲髠鳌防镎f:“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篳路藍縷這個成語就是打這兒來的。篳路是柴車,藍縷是破爛衣服,形容創(chuàng)業(yè)艱辛。
就這么一點點地辛苦打拼,楚國慢慢地攢下家業(yè),經(jīng)過若干年的發(fā)展,實力逐漸增強。當年你瞧我不起,現(xiàn)在讓你高攀不起。以前周王朝不承認楚國是諸侯,現(xiàn)在反過來了,楚國開始不待見周王朝。
省會武漢也是號稱“九省通衢”,是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這時候到了周昭王時期。周昭王一看,好家伙,反了天了,連楚國都不尊重我,不教訓一下這個小兄弟,我這老大以后還怎么當?于是親率大軍遠征楚國。楚國人很聰明,沒有硬碰硬,發(fā)揮游擊戰(zhàn)術,利用楚國的復雜地形,讓周昭王無功而返。
周昭王沒撈著什么好處,又兩次親自率領最精銳的西六師進攻楚國。西六師是保衛(wèi)首都的禁衛(wèi)軍。楚人早有準備,還是用誘敵之計,連續(xù)設下埋伏,大敗周昭王。周昭王敗退到漢江,想渡江逃跑,恰好江邊就有幾艘船,馬上登船,頭也不回往北而去。
其實這也是楚人設下的計策。那些船是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的,被楚人故意放在江邊。周昭王的船剛到江心,樹膠融化,船就變成木片了??蓱z周昭王,稀里糊涂淹死在江里面,西六師也被盡數(shù)殲滅。楚國不好惹。
周王朝建立以來,就沒吃過這么大的虧??墒浅鴱姶螅矝]有辦法,只好裝聾作啞,不提這個事兒了。
諸侯的眼睛是雪亮的,從此以后,都知道楚國不好惹了。不過,也有不長記性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國,叫鄭國,在今天的河南附近。鄭國夾在湖北的楚國和山西的晉國之間,經(jīng)常挨欺負。這一次,楚國又把鄭國痛揍了一頓,打的鄭國國君開門投降,直接對楚國國君說:你就是我親爺爺!你讓我干啥我干啥!
但是晉國可不干了。為啥呢?晉國一直認為鄭國是自己的小弟,你楚國人欺負我的小弟,就是欺負我!晉國國力強大,當年在城濮之戰(zhàn)中還曾經(jīng)大敗楚國,能咽下這口氣嗎?我可以欺負人,但欺負我,不行!于是晉國派出了軍隊,和楚國在黃河邊上就杠上了。
鄭國人一看,機會來了,想借晉國的力量趕走楚國人,于是偷偷跑到晉國大營,跟晉國主帥說:我們當時投降,那是形勢所迫,不是真心的。楚國人現(xiàn)在狂得沒邊兒了,特別驕傲。俗話說驕兵必敗,您一開戰(zhàn),我們就在后面做內(nèi)應,咱里應外合,肯定能打敗楚國人。
晉國主帥動心了。但有一個晉國將領腦子比較清醒,就把楚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史講了一遍,并說,人家可從來沒忘記當初創(chuàng)業(yè)多么艱辛,世世代代地都教育子孫不要驕傲。所以,咱們持這種態(tài)度和楚國人硬碰硬,肯定沒有好果子吃。這一段記載于《左傳·宣公十二年》,書上是這么說的:“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勤則不匱。不可謂驕”。
但是,晉國的主帥沒有聽從,悍然出兵,果然最后被楚國人打得大敗,落荒而逃。這就是歷史上的晉楚爭霸三大戰(zhàn)役中的“邲之戰(zhàn)”(邲地在今天河南鄭州北部)。經(jīng)此一戰(zhàn),楚軍終于一洗城濮之戰(zhàn)中失敗的恥辱,楚莊王也由于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責任編輯: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