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歌
墨是中國書法和水墨畫不可缺少的材料,借助于此,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shù)意境才能得以實現(xiàn)。故此,古人云:“有佳墨,猶如名將之有良馬。”那么,對于不同的創(chuàng)作需求,我們該如何選擇墨呢?
書法在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經(jīng)歷過風霜的洗禮,傳承至今仍然昌盛不衰。書法創(chuàng)作讓人靜心、磨礪自身、感悟生活。然而不得不知的是,“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筆法與墨法需互為依存,方能相得益彰。
一幅較為成功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筆法、結(jié)構(gòu)、章法、墨法。但大部分初學者在學習書法時,只注重到了前三個條件,而沒有注意墨法,用墨之法也是筆法的一種輔助手段。中國是墨的故鄉(xiāng),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規(guī)則,從墨丸到墨錠再到墨汁,從松煙墨到油煙墨,無不體現(xiàn)著墨法的精奧。那么,對于不同的創(chuàng)作需求,我們該如何選擇墨呢?
現(xiàn)在市面上存在的墨,按原料成分可大致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精煙墨、青墨、茶墨等。
油煙墨:其燃料是桐油、菜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桐油煙與漆煙基本相同。因油類燃料燃燒后蒸發(fā)的碳黑含有脂類成分,因此墨的磨口有光澤。一般適合于書畫創(chuàng)作,行筆流暢,墨色鮮潤而有神采。宋代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中談道:“邇來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粗碗,燃以桐油,上復覆以一碗,專人掃煤,和以牛膠,揉成之。其法最快便,謂之油煙。”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記述了鄜延路(今延安)所產(chǎn)石油制墨的情況,“延川石液”墨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宋代著名的油煙墨是由胡景純所制的“桐花煙”墨。
松煙墨:松煙與油煙相比,烏黑但無光澤。古時取黃山多年的松木為燃料,木料中有一定松脂,所以早年的松煙墨比純油煙的墨色更有另一番味道,這也是徽墨之所以聞名于天下的原因。但如今黃山不可砍伐松樹,因此現(xiàn)在的純松煙墨往往是松樹枝燃燒的,雖烏黑但神采要差一些,一般多用于山水作品中的有蒼茫之感的遠山。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則比較適合表現(xiàn)墨色的濃淡變化或古樸蒼茫之感,如魏碑、摩崖刻石等作品。
精煙墨:精煙的主要成分是工業(yè)碳黑,是石油原料經(jīng)過化學分析提煉出的制墨原料,特點是墨色烏黑,有微弱光澤,但蒼白無力,價格便宜。質(zhì)量較好的精煙墨一般每斤百元左右,如果是平時的書畫練習,可以選用此墨,雖然比上不足,卻也比墨汁好用。不僅精煙是碳黑原料,還有“特煙”“選煙”“全煙”“凈煙”,也是以碳黑為主要成分的,只不過比例不同,價格都不會很高。除此以外,還有青墨、茶墨、朱砂墨、彩墨等,可用于日常繪畫和圈批繕抄書籍、文卷等。
一錠佳墨應具有質(zhì)堅如玉、色澤黑潤、落紙如漆、歷久不褪并香味濃郁等特點。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區(qū)分。
辨:在選擇墨錠時,首先要辨識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看墨錠是否光滑細潤,是否有開裂、變形、殘缺,以及墨錠彩繪是否均勻有光彩。
聞:墨錠香味是否純正撲鼻,墨以有惡臭的煤,易腐的動物膠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點香料,但是含量也需適中,太多會降低煤與膠的成分,太少又不能達到功效。
聽:手指輕彈墨錠聽其聲是否清脆,聲音發(fā)悶的質(zhì)量要差些。
掂:用手掂掂墨錠是否堅實,質(zhì)地堅硬,浸水不易化為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墨汁是現(xiàn)代產(chǎn)品,不如墨錠挑選時直觀,在挑選時要打開墨瓶,聞聞氣味,是否芳香無臭味。如果商家允許可倒出幾滴,看看墨汁里的雜質(zhì)多不多,再看看墨汁的稀釋度,含膠大、較粘稠的墨汁質(zhì)量較差。最后,待墨汁干燥后觀察墨色是否純正,不發(fā)灰泛紅黃光。在購買墨汁時要按需挑選,盡量選擇容量少的,以免由于保存不當造成浪費。
初練字者,可用市場上出售的墨汁,但若書寫比較講究的書品,則以研墨為宜。如用墨量大,則可用高級墨汁,若再加墨錠研磨則效果更佳。
練習書法前,先在硯臺中放少量的清水。水太多,磨墨時容易晃出硯池,墨塊浸泡在水中也會使墨汁變松軟而出現(xiàn)小墨塊屑,一旦溶于墨汁里會影響磨墨的質(zhì)量。如果是寫大字,可分幾次研磨,切忌在硯臺里繼續(xù)加清水研磨,而應將已磨好的墨汁倒入一個容器中。磨墨時注意將墨塊抓正,重按慢磨,按順時針方向畫圈,速度不能太快,研磨范圍要大一些,不要在硯池的中心小范圍的研磨。
磨墨過程中,磨好的墨汁怎樣才算適中呢?從研墨的痕跡中可以看得出來:如果墨塊磨過后,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跡淹沒了,說明墨汁還不夠濃,可以繼續(xù)研磨。如果墨塊磨過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跡,同時,墨汁慢慢地將磨痕淹沒,說明濃度適中。如果磨過后的痕跡靜止不動,說明墨汁太濃,可以適當稀釋。另外一種檢驗濃度是否適中的方法是,用筆尖蘸少許墨在宣紙或元書紙上點一下,看墨點滲出的情況,如果墨濃如漆、墨點略有滲出,便可證明墨已磨好。
磨墨是一件很考驗人耐心的事,費時費工,這或許也是現(xiàn)代人不愿意使用磨墨寫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磨墨即磨人”,當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聯(lián)“讀書真事業(yè),磨墨靜功夫”鞭策學生,高二適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鐵硯始堪珍”的詩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古人與老前輩說這些話的情境,或許便可以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