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價值觀念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會養(yǎng)育出不同價值觀的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是中美兩國最鮮明的不同,在中美跨文化交流中,我們只有準確知道這一點才能更好地促進兩國的和諧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中美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217-01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思想的源泉,價值觀是文化的凝聚力。價值觀是文化的最深層次,價值觀將會潛移默化影響到一個人的言行,甚至將會影響到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兩國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在中國,集體主義是核心價值觀,在美國,個人主義是核心價值觀。這可以從兩國主流電影中得到證實。兩國的思想差異非常明顯。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diào)的是群體,“我們”的觀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心中。而在美國,每個人都被視為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獨立體,相互之間不打擾。
二、中國集體主義與美國個人主義概述
(一)中國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是指個人屬于社會,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其實這一切都來源于共產(chǎn)主義的世界觀,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相沖突時,要優(yōu)先考慮集體利益。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無產(chǎn)階級在反壓迫的斗爭中形成了集體主義,所以我們只有通過集體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護集體主義。
(二)美國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社會哲學,強調(diào)個人自由和權(quán)力的重要性,個人是行動決策的核心。個人主義直接對立于集體主義,在美國,個人主義對生產(chǎn)觀念、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生活觀念都有著重要影響。國家是人民的保護工具,國家保證個人想做的事情,美國追求個人主義有利于美國發(fā)揚獨立、自主的價值觀,這更有利于個人潛能的發(fā)揮,這對美國青少年的影響是積極的。
三、價值觀差異的社會化根源
(一)中國文化和集體主義
1.哲學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上,儒家思想對人的影響最為深刻,儒家思想認為天地人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所以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所有人的行為舉止都應該以大局為重。
2.地理和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稠密,在漫長的集體生活中,“遠親不如近鄰”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長期的生活中人們互相幫助,相互依靠,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強烈的集體歸屬感。
(二)個人主義與美國文化的價值
1.哲學的影響。美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整個歐洲文化,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代表人物,他追求的是理性的個體,意大利文藝復興,試圖恢復中世紀追求以人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的全面解放,這一切都為美國文化的個人主義奠定了早期的基礎(chǔ)。
2.歷史和地理起源。美國從一開始就倡導自由、平等、博愛,久而久之,這一切都深深植根在美國人民的心中,在美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原本卑微但是通過個人不懈努力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物,這些人的經(jīng)歷,激勵了無數(shù)美國人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
四、中美體育競賽文化價值觀比較
奧運會是世界著名的體育賽事。奧運冠軍獲得獎牌后,通常會有記者采訪。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羽毛球男單運動員諶龍獲得冠軍。在采訪中,當被問及成功后的感想時,諶龍說:“今天的金牌不僅僅是屬于我,更是屬于隨行的教練、家人、陪練,以及所有默默支持我的人。”不僅羽毛球,乒乓球也是如此,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中國一直都是乒乓球獎牌的最大得主,一代又一代,沒有人天生就是冠軍,冠軍本身很重要,但冠軍背后更離不開一支球隊的支持。然而,美國運動員的回答大相徑庭。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美國人相信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從不等待別人的幫助,也不等待機會的到來。世界游泳冠軍菲爾普斯的回答也不例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會微笑著說:“我很高興我能贏得金牌。我認為這是我刻苦訓練和擊敗對手的結(jié)果,我非常相信金牌只屬于我自己?!边@不僅是王者的霸氣,也是個人主義文化價值的體現(xiàn)。大多數(shù)美國運動員為自己的獎牌而戰(zhàn),因為他們贏得獎牌后可以靠自己的名聲賺錢。他們一般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競爭意識,追求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他們認為成功只取決于自己。
五、結(jié)語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作為中美價值觀的精髓,集中體現(xiàn)中美文化的差異。我們不知道哪種價值觀更好,因為它們都是各自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因此,不同的文化觀念都有其自身的形成背景。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外語學習者必須要克服文化差異的障礙,從文化的角度研究語言現(xiàn)象。綜上所述,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各有特點,學習不同的文化模式很容易理解文化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傳播方式,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走上跨文化成功傳播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Language and Cultur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趙婉秋.從價值觀看中美文化差異[J].長白學刊,2008(5).
作者簡介:周紅婕(1996-),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導師是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張健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