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是中國重要的吉祥物之一,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龍紋經歷了從簡樸到繁復,從圖騰化到藝術化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其形象也作為裝飾元素被廣泛運用于青銅器、磚石玉器等藝術載體上。
【關鍵詞】瓦當,青龍紋,造型藝術
中圖分類號:J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13-02
一、青龍紋的淵源
(一)青龍紋的起源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塊堆塑龍,是迄今為止發(fā)現最早的龍形遺跡。龍在神話傳說中最為常見的是騰云駕霧的形象,這與秦漢時期道教文化盛行,以及羽化升天的道教思想有密切關系。
從戰(zhàn)國末年開始,陰陽五行學說得到推廣和普及,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受當時道教的影響,追求長生不老,自然裝飾題材也充斥著神仙思想和羽化升天的宗教內容,它的象征意義迎合了人們對長生不老、避兇驅邪的向往。
自古以來,人們根據社會不同時期的審美情趣和宗教需求將龍刻畫成不同的形象。青龍紋的出現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且使得傳統(tǒng)建筑群的裝飾式樣更加多元化,所以青龍形象也成了當時重要的裝飾形象之一。
(二)青龍紋四神形象解讀
1.青龍紋與四靈四神。四神形象最初來源于動物圖騰崇拜,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抖Y記·禮運》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彼纳駝t是在四靈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脊艑W成果中關于四神組合的出土物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的鳥蓋扁盉。扁盉由四種物象組成,蓋為一鳥,流為一虎,鋬?yōu)橐积?,四扁足則為一獸。位置恰好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排列。[2]道教興起后,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其神系,作為護衛(wèi)之神。
四神里的青龍,也作蒼龍,系有翼之龍。亦是古代神話中的東方神,對應青色。青龍因自身的尊貴被推崇為四神之首,《淮南子· 天文訓》 有云:“天神之貴者, 莫貴于青龍?!崩顣r珍也曾在《本草綱目·龍》中說道:“龍者鱗蟲之長。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闭f明龍是集多種動物形象特點于一身的集合體。
四神紋樣多運用于宮殿和禮制建筑上,是古代統(tǒng)治者借四神來顯示對四方的統(tǒng)治權。四神紋樣的盛行建立在物象神化的基礎之上,是統(tǒng)治者“以神的角度尋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據,以使他們的統(tǒng)治合法化” [1]的一種途徑。
2.青龍紋與陰陽五行。古人對宇宙的認識集中體現在陰陽五行學說之上。陰陽五行思想在秦漢時期逐漸發(fā)展定型?!兜赖陆洝分小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闭f明了陰陽五行學說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同時指出矛盾雙方是對立統(tǒng)一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四神形象都有涉及到陰陽五行的配色。青龍因位于東方,東方屬青色,故名“青龍”。對照它的內容與布局,能夠推測出青龍形象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才得以形成。
3.青龍紋與天文四象。古人進行農業(yè)生產,離不開農時對耕種的指導,以“觀象授時”為基礎的天文學就此誕生了。遠古時期先民們把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區(qū)“坐標”,稱為二十八宿。以此為參照,來觀測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諸星的運行情況。人們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與地上的動物進行類比,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星宿聯想成四種動物的形象,并把每種動物的形象與四神聯系起來,遂借用它們的稱謂來命名四方。將二十八宿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代表青、紅、白、黑四種顏色,最終有了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青龍由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 尾、箕組成龍形。借神物來象征天象星宿,表現了人們對宇宙未知的敬畏之心,也神化了四象的地位。用它們來劃分時令季節(jié),也便于人們更好地進行農耕活動。
二、龍紋形體結構的演變
(一)淺析歷代龍紋形象
從龍紋的演變可看出中國歷史的演變。從史前的“c”型玉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s”型龍紋,能明顯看出形象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發(fā)展。其原因也與起初的神性象征變成具有吉祥寓意的圖騰密不可分。龍紋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動物圖騰崇拜,是一種以蛇形象為基礎的人頭蛇身動物。龍紋的雛形來源于石器時代的人們通過對動物形象的變形、組合,即萌芽時期的原龍紋。如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的繪有魚鳥銜接圖案的陶壺,被認為是最早有龍紋出現的器物。學者們斷定其上的魚紋即早期的原龍紋,鳥紋為原鳳紋[3]。還有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C形玉龍飾。原龍紋時期的形態(tài)十分多元化,以各式形態(tài)的載體并行并存,在夏、商才逐漸形成有角、眼、嘴、鼻、腳的龍紋,并朝著抽象化、圖形化的方向發(fā)展。[3]
商周的龍紋重點表現在角形和體形的變異上。從角形上看,有且字形角、尖形角、花冠形角、分岔形角、牛角形角、多齒冠形角等六大類型。從體形上看,有蛇體形、獸體形、蛇體縮短而呈爬蟲形、分解組合形、變體龍紋等五大類型[4]。從龍紋的形態(tài)上看,有爬行龍紋、卷龍紋、雙體龍紋、絞龍紋等四大類型。西周的龍紋多表現為數條龍相互盤繞。商周時期龍紋飾夸張繁雜,變形豐富,構圖上多由垂直線與水平線作主要架構,弧線作輔助運用,使龍紋從動物圖騰簡化為符號化、抽象化的圖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影響,這時期的龍紋形象主要裝飾在青銅器皿、玉器之上。青銅工藝也由雄渾、穩(wěn)重的風格漸向輕巧、生動的方向發(fā)展。龍紋也從爬行狀變化為立地有獸腿的立龍形象。龍紋形體與青銅器的結合,將幾何骨骼精妙連接在一起,其新巧、精細的特點為后世龍紋塑造起到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戰(zhàn)國時期到隋唐,龍紋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青銅器皿也從象征意義上的禮器演變成日常生活器皿,淡化了龍的圖騰崇拜,更多是吉祥寓意的象征。從造型上看,秦漢時期的龍紋有獸身、蛇身、螭身三種,獸身居多。秦磚漢瓦中出現的龍紋也象征了人們避兇驅邪的美好愿望。獸身龍紋依然是戰(zhàn)國時期的走獸形象,漢代則開始出現須毛、雙翼,從無足的蛇形變?yōu)橹闳?。漢代龍紋手法寫實,動態(tài)凌勢,此時期的龍紋布局依附于載體的形狀,突破了幾何框架的限制,根據龍的運動軌跡動態(tài)布局。陜西出土的西漢青龍瓦當,就是基礎形和龍紋的有機結合。
從東晉滅亡到南北朝,經歷了三國的分裂和戰(zhàn)亂,社會雖動蕩,但也為各民族思想文化、宗教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龍形象也沾染上了佛教色彩。漢代粗獷、豪邁的龍紋造型,變得奔放、修長。魏晉南北朝的龍紋多以畫像磚、石刻、玉石等載體的形式呈現。龍紋生動富有韻律感,整體運用細長的直線來表現云的動感,表現了超凡脫俗的精神意境。
公元7世紀初,唐時期的龍紋受審美影響,以豐腴的造型為美,形態(tài)壯實健美,充滿了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活潑的精神氣魄。姿態(tài)多呈騰空之勢,普遍是龍頭高昂,龍須隨之飄動,背部覆上網格鱗紋。多應用于銅鏡、瓷器之上。
龍紋從宋代開始逐漸擺脫了宗教象征的束縛,應用也更加廣泛,注重于藝術性與實用性,分成宮廷龍紋與民間龍紋,宮廷龍象征神性,民間龍則寓意吉祥。由秦漢時期的走獸狀龍紋恢復到戰(zhàn)國時期的蛇形龍紋,褪去了雙翼,身體變粗,鱗片也更為緊密。商代開始的三趾變?yōu)樗闹?,龍體較之前更加修長,有輕巧靈秀之感,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氣韻生動之美。
元、明、清三個時期的龍紋特點各異,但缺乏鮮明變化。明清之際,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天人合一的封建制政權,繼而加強對龍的崇拜,大量運用于宮廷日用品上,元代開始禁止民間生產和使用五爪龍袍,為了區(qū)分開來,將五爪者稱為龍,五爪以下者稱為莽。元代至明初的龍紋,龍的上嘴唇拉長,向上翻翹,頸部較細。明萬歷年間,龍的雙眼變得凸起,嘴開啟,常作戲珠狀,頭加大,身體粗壯,龍爪蒼勁有力。清代龍紋較明代更為繁縟秀麗,刻畫也更為精細。其頭部飽滿,眼部突出,龍嘴張開吐舌,軀體舒展,鱗甲遍布均勻,多襯以火焰紋、多云、花卉、火寶珠等輔助紋樣。
三、漢青龍紋瓦當造型分析
(一)漢瓦當造型分析
秦漢時期出土的瓦當數量眾多,種類繁雜。形制上主要以圓瓦當為主,個別為大半圓形或月牙形。主體紋飾為動物紋的瓦當,從先秦時期開始主要分成兩型。
A型:瓦當的當面無界格,根據當面動物組合、類型分為三式。I式當面呈單體動物紋,也是絕大多數動物紋的表現形式。種類有鹿、獾、蟾蜍、夔鳳、虎紋等。II式當面動物紋飾由同種多個動物紋構成,有的當面上每個動物所占面積基本相同,也有按從屬地位排列。III式則為復合動物紋,主要以一種動物為主體紋飾,輔以其他種類紋飾。
B型:瓦當的當面由界格線分為四區(qū),每個區(qū)域飾以動物紋。[8]
(二)漢青龍紋瓦當造型分析
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龍是歷史上最早的龍紋雛形,其圖案骨式均為“C”形。到了商周時期,最為典型的形象來自于青銅器上的幾何形式龍圖騰,此時的形態(tài)簡單、簡潔,符合青銅器沉穩(wěn)厚重的審美風格。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文化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未知事物的認知能力發(fā)生變化,龍紋骨骼走勢也向“S”形變化,形態(tài)結構也開始復雜化,出現了毛發(fā)、叉角,氣勢也日益漸增。
秦漢青龍紋與前朝歷代的龍紋在形態(tài)與寓意上都更加寫實、夸張。在東漢陜西省長安城遺址出現的宮殿用瓦,四神紋瓦當上面的青龍形態(tài)已逐漸成熟,分為四類。第一類直徑為19.0厘米,當面有一龍,身體隨中心圓乳丁呈“之”形彎曲,造型上富有張力和動感。第二類直徑為19.5厘米,無中心圓突,身體盤曲呈弓形,昂首伸爪,威猛無比。第三類出自陜西省周至縣長揚宮遺址,直徑為19.0厘米,龍身細長,隨中心圓乳丁盤曲呈弓狀,張口吐舌,騰云疾馳。龍身長有翅翼,龍胸、龍尾及后爪間各有一小乳丁。整個造型簡潔夸張,充滿動態(tài)感。第四類直徑為18.5厘米,當心飾有圓乳丁,龍身細長,飾有簡潔的鱗甲,長有翅翼,呈”C”形骨骼走勢,姿態(tài)矯健。秦漢青龍紋從過去的抽象線條逐漸向寫實形象發(fā)展,不僅注重外在形似,更追求造型藝術中對傳神的兼?zhèn)洹?/p>
在狹小的瓦當面上恰當地表現出曲直的運動軌跡狀態(tài)和空間結構,體現了古人將觀察到的動物通過形象化表達,把萬事萬物建立在相互闡述的邏輯之中,并將主觀體驗創(chuàng)作成富有韻律感的視覺形象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英]崔瑞德,[英]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M].楊品泉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21.
[2]梁田.玄武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4.
作者簡介:王冠力(1994-),男,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碩士在讀,江蘇大學,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