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符號互動論作為傳播學的研究內容,給人際溝通和教育帶來了新的展開思路,本文以親子音樂教育為例,進行實踐的思索,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符號互動論,親子音樂教育,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64-01
符號互動論能夠在人際的教育中有意識地引導家長進行教育活動,促進教育活動的理性發(fā)展,本文將在簡單討論符號互動論和親子音樂教育之后,在親子的互動中對教育活動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幫助親子關系在教育環(huán)境中的不斷發(fā)展,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
一、符號互動論視野與親子音樂教育
(一)符號互動論視野
符號互動論的研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輝煌,符號互動論者認為互動會通過一定的符號進行,這種符號既包括語言、手勢也包括行為舉止。符號互動論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首先,人類是符號的創(chuàng)作者和使用者,二是,人類交往過程中伴隨著符號的表達,三是,符號是沒有界限的,事物在符號的大環(huán)境下。符號是互動的標志,親子音樂教育也是一樣,通過父輩和孩子之間的符號互動,可以跨越語言難以表達的內容,從而獲得角色的情感體驗,推動知識的傳遞和教育的發(fā)展。
(二)親子音樂符號與音樂教育
音樂符號并非通常意義上五線譜的音符,而是包含著個人思想情感的符號表達,在親子音樂教育之中,音樂符號代表的內涵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本意義,音樂符號的研究開始于傳播學理論,音樂也是一種學科性的語言,具有獨到的表達方式和意義,二是音響符號,與文字的視覺不同,音樂的傳遞主要是通過聽覺進行傳遞,因此音樂音響是抽象的,符號起到的是輔助理解作用。在親子音樂教育中,主導方是父母,父母通過家庭互動融合音樂因素,讓幼兒的思維情緒跟隨音符起伏,以實現(xiàn)大腦能力的激發(fā)和互動質量的提高。
二、如何結合符號互動論視野與親子音樂教育
(一)以全面發(fā)展為教育目標
音樂教育屬于藝術教育,因此在教學目的上要以全面發(fā)展為教育目標,針對幼兒的親子教育,可以設置陶冶情操類的簡單目標,以進行循序漸進地教育。
首先要進行美育,要選擇較為舒緩的音樂,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避免粗糙的金屬打擊音樂,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消除緊張和不適應的情緒,存在民間的童謠和哼唱小調是非常適合的。其次是德育活動,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不同學科會鍛煉人腦的不同部位,因此為了幼兒腦力的開發(fā),需要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進行充分的音樂刺激,幫助兒童對音樂的音高、音調和節(jié)奏進行敏感地訓練。三是進行綜合性的教育,音樂是生長在人類社會中的藝術。從小的方面來說,音樂的節(jié)奏會應用在不同的場景,例如上下課的鈴聲,家長在進行音樂教育時,需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音樂,以引導他們感受社會賦予音樂的情感。通過這種樂感的訓練,幼兒們可以在不同的音樂場景下,領會到社會性的應激反應[1]。
(二)堅持家長的主導地位
在親子音樂教育過程中,父母是音樂教育活動的主動傳播者,因此家長的音樂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幼兒的教育水平。要想通過符號的互動帶領幼兒進行音樂教育首先需要從家長的教育入手,主要集中在音樂專業(yè)知識、親子互動手段兩方面。
在家長的學習過程中,對音樂的選擇要具有一定的標準和辨識能力,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什么類型的音樂能夠產生興趣。
例如在幼兒期,應當選取一些較為空靈的打擊樂和鋼琴音樂,當兒童的年齡逐漸增加時,可以根據(jù)兒童的性別進行喜好培養(yǎng),男孩采用韻律感和音階較為活躍的音樂,女孩偏重古典音樂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親子互動手段上,需要家長營造出支持的環(huán)境,利用同化的經驗和具有辨識度的符號,進行音樂活動,例如一些教育玩具,電子類的點擊玩具,通過肢體的動作,感受不同動作和力度帶來的音階變化。
(三)通過音樂實例進行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雖然在親子環(huán)境之間存有一些差異,但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借鑒一定的教育模式,為此,進行親子音樂教育需要從切實的音樂案例入手,不斷總結出適合自身家庭發(fā)展的教育模式[2]。
以幼兒為例,在進行簡單歌曲“與我共舞”單元練習的時候,可以將音樂節(jié)拍和肢體的運動結合起來,訓練學生們的肢體反應能力。首先要進行歌曲前調的放松,通過旋律較簡單的前奏音樂,帶動幼兒們進入到音樂的情境中。其次是要進行肢體的運動,常見的肢體運動有手指運動和腳部運動,手指可以進行擊掌、點觸以及擺手等動作,腳步有前進后退、交替點地以及重擊跺腳。在《請你跟我來》歌曲的練習過程中,運用到點手指、拇指跳,通過明顯的音樂節(jié)段,配合動作進行劃分,可以提高幼兒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另一方面,簡單的樂器可以幫助幼兒進行學習,例如三角鐵、手鼓等易上手的樂器,孩子們只要配合節(jié)拍和節(jié)奏進行敲擊即可。父母能夠借鑒這種教育模式,進行音樂的教學,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
符號互動論對音樂教育的借鑒點是將音樂教育進行符號化地提煉,家長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將符號互動融合進來,當幼兒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時,家長可以利用活躍的肢體運動和簡單的樂器作為符號,引起幼兒對單個符號的興趣,進而提升親子之間和諧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覃思.符號互動論視域中的高校音樂課堂教學和諧發(fā)展的探究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8,(10):84-86/132.
[2]趙菡.符號互動論視野下的親子音樂教育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