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素質(zhì)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老師的課堂語言的規(guī)范情況已經(jīng)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初中語文是一種語言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生動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本的解讀。而語文課堂的過程就是把課本上這些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教師生動的語言,用生動的聲音刺激學生的聽覺,以達到學生能夠將所得到的知識轉為能力的過程。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但是在一線教師的授課情況來看,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足,本文將圍繞幾個方面粗淺的談一談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改進策略,也希望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3-0-02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疏導器,更是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走出課堂探索大千世界的推動器。但是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卻成為了睡覺課,學生對語文提不起興趣,語文成績差,成績提高緩慢,這里不乏有種種的原因,但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是否生動,具體,一陣見血,是判斷一堂課上的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語言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本質(zhì),而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和完善,所以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較大且深遠的影響。
在參與實習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臨摹,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語言上存在的問題還很多,經(jīng)過與老師溝通,發(fā)現(xiàn)教學語言在實踐應用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 缺乏規(guī)范性
在聽課過程中,一些教師經(jīng)常會帶有口頭語,比如用“這個…”,“那個…”來開始,比如“這道題會不會…”,“這句話好不好…”這些繁瑣的短句來提問,比如用“這個就是…”,“那個是在說…”來承上啟下。還有一些教師會出現(xiàn)語言模糊不清,指代性不明顯,聲音小,語調(diào)弱,說話顛三倒四,想表達的意思表達不出來等等。
二、 缺乏針對性
語文課本中在題材方面有散文,記敘文,說明文,文言文,古詩,現(xiàn)代詩歌等等。在文章中心方面有刻畫人物形象的,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有揭示人生哲理的等等。因此,根據(jù)不同題材不同文章中心,教師需要用不同的語言語調(diào)去詮釋,說明文中應要嚴謹、客觀,散文中則應要柔軟、生動,但是大部分教師在題材的轉換上做不到語言的轉換,沒有針對性的變化。
三、 缺乏實效性
1.師生之間缺少真正的溝通
過去普遍的語文課堂都是教師為了趕進度,出現(xiàn)“滿堂灌”的現(xiàn)象,教師按著自己的進度進行教學,學生也“習慣”了教師的這種方式,機械麻木的去聽課。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課程改革倡導要讓對話教學走進課堂,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教師的“滿堂問”,教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這樣下來,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意識到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教師也沒有真正的讓學生去思考并且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看法。
2.教學提問繁瑣而低效
教師提問會用一些“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些詞,這種低效且不需要學生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屢屢出現(xiàn),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相反會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的情緒,更對學生學習毫無幫助。
四、缺乏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發(fā)展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長期受熏染的一個過程。但是很多教師,尤其是初三面臨中考的教師,他們在初三階段很少讓學生“說話”,學生也大多數(shù)都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樣一來,學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但是恰巧課標要求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我們教師應做到的正是這種指引,引導,調(diào)動和熏陶。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教師的主要問題在于形式及表達上,并根據(jù)課堂發(fā)展將初中語文課堂教師語言的改進策略細化為四點:
五、改進導入語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語能把學生的目光吸引,激發(fā)學生的探索。
1.導入語應該貼近學生生活
導入語不能太大,不能太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導入語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順序,切不可泛大泛空,這樣才能讓學生接受。
2.導入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導入語是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住學生的眼球的。教師應盡量找學生感興趣的人、物、事進行導入。
例如筆者實習的學校語文組組長給我們上的一堂公開課,導入《陋室銘》這一篇課文,運用的就是故事導入法:他首先找了兩首劉禹錫在寫《陋室銘》前寫的兩首詩,一首是《玄都觀桃花》,這時他說:“劉禹錫特別看不慣那些趨炎附勢之人,說玄都觀的桃樹千余棵,全都是‘我去之后栽的,用千余棵桃樹比作新貴,而這些新貴都是靠阿諛奉承才爬上去的,表達了劉禹錫對他們的鄙視。劉禹錫在寫完了這首指代性極其明顯的詩后也自然受到了再次打壓,再次被放逐。好景不長,新官下任,那些靠阿諛奉承的人也都被人頂替,這時劉禹錫又作詩《再游玄都觀》,說種桃的道士去了哪里?如今我劉禹錫又回來了”這樣一來,同學們便有了興趣,“那在之后劉禹錫作了什么詩呢?”“他有沒有再被貶?”一時間班里就熱鬧了起來。
3.導入語能產(chǎn)生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好的導語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可以產(chǎn)生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學生理解課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有著重大作用。
比如在導入《背影》這篇課文時,某老師就在上課的一開始放了一首筷子兄弟的《父親》,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在第一時間融入進去,這時老師可以這樣導入:“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他變老了……”這首《父親》表達了筷子兄弟對父親深沉的愛,那么我們來看看朱自清對于父親的愛又是怎么樣的?
六、改進過渡語
1.自然簡潔
自然簡潔的過渡語主要指直接過渡語,顧名思義,直接過渡語是指由上一環(huán)節(jié)直接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語,特點是簡潔直接。
案例:錢鐘書老師執(zhí)教的《中國石拱橋》語言片段:
師:“剛才大家都說不清大拱和小拱的關系,現(xiàn)在誰來說說看?”[1]
生:“在大拱的肩上各有兩個小拱”
這是錢鐘書老先生執(zhí)教的一個過渡語的典型案例,老先生用“剛才”,“現(xiàn)在”這樣簡潔直接的過渡語把上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讀的片段和下一環(huán)節(jié)老先生帶著同學分析的片段緊密連接。
2.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的過渡語主要是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去課本里尋找答案,教師也可以趁機渲染故事情節(jié)的緊張感。
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漲紅了臉說到:“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教師可以這樣解讀課文:孔乙己到底偷沒偷書?他為什么說是竊書不是偷書呢?他被說偷書后,店里內(nèi)外為什么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呢?這樣一來同學們都有了興趣,急忙去文中搜索答案,孔乙己是否偷書了,他如果偷了書為什么大家都要笑呢等等。
3.巧妙間接
文學作品是一個大的寶藏,我們教師所做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挖掘寶藏。文學作品不是分離的,他是緊密的,所以巧妙地設置間接過渡語是教師教課的關鍵。
例如《春》這篇課文,教師可以這樣解讀課文:作者在描寫了小草的嫩、綠、活潑之后又描寫了“花里帶著甜味兒”,在之后描寫了雨“像牦牛像花針”,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寫了這么多春天的景物,是這樣春機盎然,那當人們得到生命的雨露滋潤后,人們又會有什么樣的活動呢?請同學們接下來看…
七、改進提問語
1.減少課堂無效提問
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會問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比如“是不是”,“對不對”,“這里這個詞用的好不好”等等同學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來的問題,這就造成了“滿堂問”的現(xiàn)象,同學們要不就是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來,要不就是仔細思考也回答不上來,例如某老師直接問“這首詩里寫了哪幾個意象,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剛升入初中的孩子連意象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別提知道表達怎么樣的感情了,這些問題都是無效提問。
2.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
提問要有針對性的關鍵在于緊扣教材和了解學生,學生會的地方一帶而過,學生不會的地方重點講解。這就要求老師要鉆研教材,先弄懂問什么怎么問,再適當提問,及時追問。提問要有針對性還指針對不同文體所設計的問題也不一樣,散文,說明文,詩歌等不同文體都有其藝術特點,教師要抓住特點設計不同的問題。
3.要讓全體同學參與思考
提問不應該是面向某幾個學生,而是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應該照顧全體學生的需要,不能僅以好學生為準或以壞學生為準,每一個同學都應該得到老師的照顧。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盡量完成對每一個學生的評價,并對其鼓勵,提高其積極性。照顧不到的同學教師也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其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探討一個問題,之后讓組員回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
八、改進評價語
好的評價語不僅能夠使學生有自信的面對下一次提問,學習起來更愉快,還能讓教師在評價中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成功的評價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
1.評價語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xiàn)出來了,大概率是希望教師認同自己,如果教師給出的是肯定的答案,那么該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就有信心再舉手發(fā)言,也有信心完成較難的題目;如果該生的觀點錯誤,教師也要先肯定他的發(fā)言有可取之處,這樣也就不會打擊他的積極性,并且讓他意識到自己也是有可取之處的。這樣一來一去,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就會拉近,學生與教師在好的評價語的作用下可以讓彼此更加互相信任。
2.評價語可以加強知識的傳遞和接收
好的評價語不僅可以拉近師生間彼此的關系,更能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讓教師和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共同橋梁,讓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更順利,從而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教學。
3.評價語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展
教師的評價語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還會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一個同學朗誦的好,教師積極的夸贊她朗誦方面的天賦,增加了該生的信心,并繼續(xù)挖掘她在朗讀方面的天賦。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提到:“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2]所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能力的綜合發(fā)展是我們的神圣使命。
教學語言是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是溝通感情的主要媒介。教師的語言規(guī)范化,針對不同文本的解讀不同,不滿堂灌不“一言不發(fā)”,懂得培養(yǎng)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規(guī)范化及發(fā)散性,就能提高上課效率。教師是課堂的發(fā)起者和領導者,是學生的中心,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而這種交流恰巧建立在語言上,所以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可謂舉足輕重。因此,我們每一位奮斗在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應該在語文教學語言的學習和研究中提高能力,充分發(fā)揮教學語言的作用。
作者簡介:代進(1994年—),女,漢族,遼寧錦州人,專業(yè)學科語文,碩士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