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培勝
修行,原為宗教用語,指的是一種符合宗教規(guī)范的言行。這種言行不是每個人都能一下子便悟到,需要結合個人言行,深思熟慮地思考,然后對言行作出調整。
對普通人來說,修行就未必要按宗教的章法行事。天地間,自有大行其道的真理存在;生活中,也有家喻戶曉的真情表現(xiàn)。只是,我們沒有體會到,或是個人行為沒有達到真理、真情的標準。
達不到這些標準沒關系,沒有人從小就知道讀書寫字,也沒有人從小就知道如何修行。經歷的人和事多了,我們就能學會珍惜自己、珍惜他人,懂得了人生不易。普通人的日子是普通的,沒有達濟天下的本領,更沒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有的是個性,有的是自我反醒。我們不完美,能知錯就改就好,我們可以通過修行,改掉不完美的地方,達到人世間普通認可的道德標準,這些是真理、真情的具體表現(xiàn)。畢竟每個人活在世間都需要溫情相伴,都需要善良作伴。
我們勸誡別人修行,人家可以拒絕我們的好意,但我們可以保證從自已做起,時時處處把別人的冷暖放在心上;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處處修行,但我們自己可以做到把別人的感受放在心上,不刁難他人,不傷害他人,包括物質的和情感的。這樣的修行過程需要時間,需要定力。但個人行善,展現(xiàn)人性光輝,讓修行的力量在平凡日子里顯得珍貴。
一滴水不能成為大河,但無數滴水可以成就一條河。正如一個人如果按善良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把溫暖奉獻給他人,看似個人的修行,但是滴滴細流匯在一起就是浩蕩的大河。
善良無處不在,無地不有,但是,需要我們去實現(xiàn),需要我們伸出善良的手、展現(xiàn)善良的心。光說不練,再好的修行計劃也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在意義。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修行便有了愛的力量。小小的角落,因為我們的修行,便彰顯人性光輝,體味人與人之間的寬厚與善良,于是,修行的引領作用,便在小小角落厚積起磅礴力量,教育和引導著更多的人調整自己的言行,朝著善良方向前行。
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伸出愛的雙手,只要我們樂于修行。問題是,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調到善良的方向,有時我們會受傷,甚至會傷得體無完膚,因為被人誤解是常有的事,但正義終究會戰(zhàn)勝邪惡,善良終會贏得縷縷陽光。這個過程需要磨練,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讀過余秋雨的《泥步修行》,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人世間許多事,對自己不公平,自己本來的善,成了他人攻擊對象,但修行在身,我們都回報以善。把不該計較的人和事統(tǒng)統(tǒng)放一邊,這樣展現(xiàn)的是人格的魅力和修行的高尚。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的靈魂充滿陽光,永遠向上。我們在陽光照耀下,不斷修行,提高善良的認知,提升個人的能力。我們永遠向上,哪怕吃點虧,受點委屈也不用怕。高舉善的大旗,行走人世間,哪里的風雨都不是風雨,哪里的冷都不是冷,而是溫暖如春,花香四季。如此,就算人生太匆匆,世間太茫然,心里也有溫暖的海,也有修行的力量在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