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雷 花 超 徐文浩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xiàn)象的總稱[1]。在我國西南部山區(qū),巖溶分布較為廣泛。因此,如何選擇合理的線路方案通過巖溶區(qū),是鐵路建設者要重點研究的問題[2]。
針對巖溶地區(qū)高速鐵路選線,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王子江等[3]提出了巖溶區(qū)鐵路選線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并給出了巖溶風險定性評估原則;朱穎[4]認為,山區(qū)鐵路選線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巖溶區(qū)等不良地質的分布及發(fā)育情況;李光偉[5]通過有限元軟件建立三維地層-結構模型,并對巖溶區(qū)抗震反應進行了計算。目前,對于山區(qū)高速鐵路穿越巖溶區(qū)選線尚未形成統(tǒng)一、完整的設計理論。以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鐵路(簡稱:成達萬鐵路)穿越假角山巖溶區(qū)選線為例,對鐵路巖溶區(qū)選線進行深入研究。
成達萬高速鐵路位于四川省和重慶市境內,線路西起成都市,向東經四川省資陽市、遂寧市、南充市、達州市,終至重慶市萬州區(qū),新建正線長478.957 km(四川省境內長430.762 km,重慶市境內長48.195 km)。本線東與在建鄭萬高鐵溝通,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成渝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的組成部分[6]。
選取達州至萬州段穿越假角山巖溶區(qū)的線路方案為研究對象。假角山橫亙于達州至萬州兩地之間,區(qū)域內巖溶非常發(fā)育,影響范圍約100 km。假角山地區(qū)選線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假角山地區(qū)選線示意
(1)地形地貌
受地質構造和地層巖性控制,假角山背斜地貌與外應力作用關系密切,多呈細長條狀低山和中山。其中,假角山背斜沿軸向中部呈現(xiàn)“一山三嶺夾二槽” 地貌,兩側呈現(xiàn)“一山二嶺夾一槽” 地貌,地面高程在483~1 256 m之間,相對高差最大約773 m。自然坡度一般為20~35°,山脊及所夾溝谷近似呈北東走向,山脊線傾角較陡,線路以近NE65°方向斜穿山體[7]。山坡上植被發(fā)育,多為灌木、雜草及少量樹木,局部有少量耕地(見圖2、圖3)。
圖2 研究區(qū)地貌(單位:m)
圖3 研究區(qū)地形
(2)地層巖性
假角山背斜為圈閉型背斜,隧道分別穿越侏羅系至三疊系的碎屑巖(砂巖、泥巖、頁巖等)。其中,須家河、珍珠沖組為含煤地層(含瓦斯);核部為三疊系巴東組、嘉陵江組地層(頁巖、泥巖、灰?guī)r、泥灰?guī)r、角礫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夾石膏等),各類灰?guī)r均為可溶巖[8]。
(1)可溶巖分布特征
假角山背斜兩翼山脊為須家河堅硬砂巖,將背斜中部的巴東組、嘉陵江組可溶巖夾持在背斜核部,導致背斜核部溝槽發(fā)育(沖溝方向一般沿背斜軸向)。
(2)巖溶發(fā)育特征
假角山背斜巖溶具有“南弱北強、西弱東強”的特點,背斜核部見溶蝕洼地或溶蝕溝槽。從地貌條件上看,橫向切溝主要受淺表巖溶的控制,表現(xiàn)形式為切割可溶巖和非可溶巖溝谷(以下稱為切溝)。其中,北部切溝最發(fā)育,高程多為500~600 m;中部切溝相對發(fā)育,高程多為630~680 m;南部無有效切溝。巖溶平面特征如圖4所示。
圖5 假角山背斜可溶巖地下水徑流模式示意
圖4 研究區(qū)巖溶平面特征示意
(3)地下水類型
研究區(qū)域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碎屑巖孔隙裂隙水、巖溶水。碎屑巖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巖層裂隙及節(jié)理裂隙中,受大氣降水和側向補給,以裂隙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巖溶水主要賦存于侏羅系和三疊系泥灰?guī)r、灰?guī)r等可溶巖中,被非可溶巖所圈閉,形成相對封閉的巖溶水系統(tǒng)??扇軒r區(qū)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以接觸下降泉的形式集中排泄。
(4)含水巖組劃分及富水性
結合區(qū)域水文地質、構造分析,侏羅系碎屑巖組除自流井組、須家河組中等富水外,其余為弱富水。自留井組頂部灰?guī)r一般厚約15 m,呈條帶狀分布,出露面積較小,補給面積有限,隧道開挖時該層較短期涌水,然后干涸。巴東組和嘉陵江組灰?guī)r、泥灰?guī)r在背斜核部呈條帶狀分布,其賦存的巖溶水主要受背斜軸向裂隙側向補給和大氣降水補給,水量極豐富,可造成隧道長期涌水。
(5)地下水補、徑、排及動態(tài)特征
背斜橫向溝谷因切割形成梳狀地貌。地表槽谷封閉性差,多為開口型槽谷,地下水多以泉點的方式排泄。從南往北,可溶巖分布寬度增大,巖溶水從南向北徑流,泉點逐漸密集,大泉增多,溝底高程從670 m降至630 m,巖溶水動力循環(huán)增強。背斜兩翼未見明顯地下水排泄點,區(qū)域內巖溶水的徑流模式見圖5。
根據(jù)實際工程經驗,結合本項目巖溶發(fā)育特征,該區(qū)域選線應遵循如下原則:
(1)線路應繞避或以大交角通過巖溶強烈發(fā)育地帶、可溶巖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帶、巖溶水富集區(qū)及排泄帶[9]。
(2)線路應以大交角與暗河交叉,并保證暗河安全頂、底板厚度[10]。
(3)線路應選擇在非巖溶化或巖溶發(fā)育微弱且受巖溶水影響小的地帶通過。
(4)在峰林谷地、峰叢洼地及溶丘洼地區(qū)域,線路宜繞避埡口并高于巖溶水的最高洪水位;可能受巖溶水危害的地段,宜采用橋梁通過。
(5)在河谷地區(qū),線路宜選擇在巖溶發(fā)育較弱的一岸通過,并應高于巖溶水排泄帶,并繞避谷坡上巖溶負地形和無水溶洞群[11]。
(6)在越嶺地區(qū),線路宜選擇在地下分水嶺附近;線路高程宜在垂直滲流帶中;處于水平徑流帶及深部緩流帶中的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平行導坑應設在地下水上游一側[12]。
假角山背斜位于川東平行嶺谷區(qū),受背斜構造及巖性差異的影響,整體呈現(xiàn)為“四周砂泥巖封閉、核部可溶巖高壓富水”的船形構造[13],本次研究了經廣福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和取直穿假角山方案,見圖6。
圖6 假角山地區(qū)線路方案示意
圖7 經廣福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假角山隧道縱斷面示意
(1)經廣福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
線路于羅家坡村設開江南站后向南,先后上跨S202省道和S102省道,經廣福鎮(zhèn)西側后穿越假角山,經復平鄉(xiāng)后下穿達萬鐵路,沿渝萬城際鐵路引入萬州北站。該方案繞避了嘉陵江組巖溶發(fā)育地段,線路長89.940 km,橋梁長24.824 km,隧道長52.173 km,見圖7。
(2)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
線路于羅家坡村設開江南站,經甘棠、八廟鎮(zhèn)后采用30‰縱坡抬高線路,使線路走行于可溶巖水平徑流帶之上,之后于假角山東翼下穿城門洞煤礦,折向北至沙壩村跨普里河,經岳溪鎮(zhèn)北側上跨省道S303,穿過鐵峰山后引入渝萬城際鐵路萬州北站。線路長74.424 km,橋梁長17.16 km,隧道長48.44 km,見圖8。
(3)取直穿假角山方案
線路東行于黃泥溝村設開江南站,先后上跨省道S202和省道S102,穿越假角山后接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線路長66.226 km,橋梁長14.347 km,隧道長45.072 km,見圖9。
圖8 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假角山隧道縱斷面示意
圖9 取直穿假角山方案假角山隧道縱斷面示意
主要工程數(shù)量及投資比較見表1。
表1 主要工程數(shù)量及投資比較
(1)地質條件分析
三方案均穿越川東平行嶺谷區(qū)背斜富水區(qū)。其中,高壓富水巖溶以嘉陵江組灰?guī)r最發(fā)育,巴東組泥灰?guī)r次之,須家河至遂寧組泥巖、砂巖地下水不發(fā)育[14]。取直穿假角山方案以較長段落正穿假角山背斜核部灰?guī)r,風險極大;經廣福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以較長段落穿假角山背斜核部巴東組灰?guī)r、泥灰?guī)r,風險程度為中等。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線路位于可溶巖垂直滲流帶,水文地質條件相對較好。
三方案水文地質條件對比情況見表2。
(2)工程條件分析
工程條件優(yōu)缺點分析見表3。
表2 假角山隧道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對比
表3 比選方案工程條件對比
應采用瞬變電磁、激發(fā)極化等新技術運用于施工期超前地質預報,以準確判斷工作面前方地下水賦存情況;巖溶發(fā)育段落宜設置平行導坑接橫洞,同時保障施工期多作業(yè)面施工和運營期排水通暢;必要時采用注漿措施堵水[15]。
綜上分析,取直穿假角山方案以較長段落正穿假角山背斜核部灰?guī)r,施工安全風險極大。經廣福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以隧道工程通過灰?guī)r、泥灰?guī)r等可溶巖段的長度較小,且完全繞避了巖溶強烈發(fā)育的嘉陵組灰?guī)r段落,但線路長度較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長15.52 km,工程投資高19.43億元。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假角山隧道位于可溶巖垂直滲流帶,水文地質條件相對較好。線路長度、工程投資適中且風險較小,故本次研究推薦經八廟鎮(zhèn)穿假角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