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文字,你都認得嗎?從形狀上看,它們好像人或動物的頭,上面還有毛發(fā)。沒錯,這些字都是“首”,也就是頭的意思。從商代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秦漢小篆,最后演變成今天的楷書“首”?!笆住弊值恼Q生比“頭”更早,是個更古老的漢字。
頭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或許也是最重要的器官,因為人要看、聽、吃東西、呼吸,都離不開頭部。頭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尊貴,所以古代表示恭敬的禮儀多和“首”有關(guān)。
稽(qǐ)首
稽首是一種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行禮時要屈膝下跪,拱手于地,彎腰將身體伏于地上,緩慢地叩頭,頭部要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才能起身。這種禮節(jié)可以表達極大的敬意,古人一般用于拜天地神靈,或者大臣拜天子等場合。
頓 首
如果叩頭時頭部在地上停留時間較短,叫作頓首。頓首不及稽首那么鄭重,但也是表達敬意的禮儀。“頓首”二字也被用于書信中,寫在書信末尾作者署名后面,比如大家熟悉的作家魯迅先生,他原名周樹人,筆名魯迅,因此魯迅先生寫信落款時,常常寫“樹人 頓首”“樹 頓首”“迅 頓首”等,這是由來已久的書信的禮儀。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寫信時就常用“王羲之 頓首”“羲之 頓首”,而且他喜歡把“頓首”兩個字草寫成一個符號“" " ”。這個符號被后人繼承,我們在許多古人書信的落款中都會看到這個符號,讀作“頓首”,一直到魯迅先生的落款里也會這么寫。
和首有關(guān)的詞還有很多,比如和人有關(guān),有“白首”“黔首”等。動物的頭也可以叫首,比方說“牛首”“馬首”。
白 首
頭發(fā)白了,可以叫作“白首”?!稘h書》記載,馮唐在漢文帝、漢景帝時都沒能被重用,直到漢武帝時,才再次被舉薦,但他已經(jīng)九十多歲,年老力衰,不能出仕做官了,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白首郎”。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感慨造化弄人,時運不濟?!鞍资住币部梢孕稳葑鍪聢?zhí)著、有恒心,比如“白首窮經(jīng)”,是說一生鉆研經(jīng)典直至頭發(fā)都白了,可見多么好學(xué)。
黔(qián)首
頭上若是黑色,又有個詞叫“黔首”?!扒笔呛谏囊馑?,秦朝時普通人都戴著黑色頭巾,因此平民老百姓就被稱作“黔首”。賈誼的《過秦論》中有“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意思是說,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制度,焚燒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方法來讓老百姓變得愚昧。
牛 首
牛首不僅指牛頭,還是一座山名,它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與雨花臺區(qū)的交界處,因為雙峰相對,形似牛頭而得名。牛首山植被茂密,每年暮春時節(jié),鮮花盛開,景色優(yōu)美,有“春牛首”之說,“牛首煙嵐(lán)”曾被譽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馬 首
馬首也不僅指馬頭,還有一個特殊的詞義,就是“蠶”。為什么馬頭是蠶呢?這可不是因為蠶寶寶的腦袋像馬頭,而是源自一個神話故事。
古書記載,上古時期,四川古蜀國有一戶三口之家。一天,父親被強盜劫走,只剩下他騎的一匹公馬。母親和女兒都很焦急,母親發(fā)誓說:“誰要能把女兒的父親找回來,我就把女兒嫁給誰!”沒想到她家的公馬聽到了,奔馳而去,不一會兒就把父親找了回來,但母親并沒有兌現(xiàn)她的諾言。從此以后這匹馬在家里不肯喝水吃草,不停鳴叫、發(fā)脾氣。
父親知道原委后,索性殺掉了馬,剝下馬皮掛在了院子里。沒想到,女兒走過院子時,馬皮忽然卷起她飛走了。后來有人看到馬皮掛在了一棵桑樹上,這位女兒也化作了蠶。當(dāng)?shù)厝司徒ㄆ饛R宇,把女兒當(dāng)作神靈一樣供奉,給她塑像,喚作“馬頭娘”,把她奉為管理桑蠶絲織的蠶神,而“馬首”也成了蠶的代稱。
狐死首丘
說到與動物有關(guān)的“首”,還有一個古老的詞語“狐死首丘”,出自《禮記·檀弓》。西周初年時,姜太公呂尚被封到了山東的營丘(今淄博市一帶),連續(xù)五代子孫死了以后,都被送回周地(陜西一帶)安葬,后來德高望重的君子評價他們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狐貍臨死的時候頭一定朝向自己出生的山丘。’真是充滿了仁德??!”“狐死首丘”被用來形容不忘本或者身處他鄉(xiāng)仍對故土充滿眷戀。
在“狐死首丘”中,“首”并非指狐貍的頭,而是朝向的意思,這里用的是引申義,一定要注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