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拱橋古國。早在《水經(jīng)注》①里,就提到公元3世紀時建有“旅人橋”,是最早見于記載的拱橋。而我們熟悉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也是拱橋。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人物可不簡單,他正引領(lǐng)中國拱橋技術(shù)走向世界之巔。他就是鄭皆連。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世界拱橋看中國,中國拱橋看廣西,廣西拱橋看鄭皆連”。
鄭皆連是誰?也許這個名字你很陌生。他是我國著名的路橋工程專家,享譽世界的四川合江長江一橋、雅魯藏布江大橋,就是他主持修建的。
2013年,合江長江一橋建成,是當(dāng)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管拱橋。
鄭皆連大學(xué)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廣西工作。廣西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自古以山多水多、河流密布、溝壑縱橫著稱。因為陸路交通不便,所以河流上架起的基本都是木橋。如果遇上汛期,這些辛苦搭建的木橋常被沖毀,人們只能望“橋”興嘆。
要改變廣西交通面貌,就要把橋梁永久化。用永久性的橋梁代替臨時橋!
①《水經(jīng)注》,古代中國地理名著,作者為北魏酈道元。
董瑤,兒童文學(xué)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鄭皆連所說的永久性橋梁,指的就是中國古橋——拱橋。一千多年以來,拱橋的拱圈施工非常困難,必須搭支架??墒?,廣西許多地方水深流急,怎么搭支架呢?
鄭皆連日思夜想,想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搭支架不行,洪水一來把支架沖跑了。能不能不搭支架?”
“不搭支架?”這個千百年來在造橋工程師心中想都不敢想的問題,偏偏就在鄭皆連心中生了根、發(fā)了芽。經(jīng)過反復(fù)的技術(shù)創(chuàng)新,他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鋼絲繩斜拉扣掛,松索合龍形成拱圈,也就是用上方懸吊代替下方的支架支撐,在空中無支架合攏。鄭皆連成功了,他的這一創(chuàng)新使拱橋的跨徑得以不斷拉大,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可鄭皆連并不滿足于眼前的成果,在51歲時,又設(shè)計了升級版——讓不用支架建造拱橋的施工工藝從之前的100米突破到500米跨徑。
2018年,鄭皆連帶領(lǐng)團隊參與設(shè)計、建設(shè)了另一座特大橋——廣西平南三橋。大橋全長1035米,主橋跨徑575米,2020年底建成后將是世界最大跨徑的拱橋。
鄭皆連今年已經(jīng)79歲了,但他仍舊步履不停,已經(jīng)定下了下一個目標——拱橋跨徑實現(xiàn)700米。
橋梁是中國的一張科技名片,而拱橋或成為我國從橋梁大國變?yōu)閺妵囊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