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 何漢儒
摘要:文章利用CHIP1995—2013年四個年份數據,結合市場化指數劃分各省份不同市場化程度,估計了我國城鎮(zhèn)勞動力教育回報率隨市場化進程的變化趨勢。研究發(fā)現:從1995—2013年我國教育回報率擴大了一倍,在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學歷程度越高的勞動者,教育回報率越高。女性教育回報率在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提升越多,黨員教育回報率只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qū)表現較為明顯。所有制對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只在中等和低市場化地區(qū)較為顯著,在高市場化地區(qū)并不顯著;第三產業(yè)相比第二產業(yè)在高市場化地區(qū)對教育回報率有更顯著的提高作用。
關鍵詞:教育回報率;勞動力;市場化程度
中圖分類號:F2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0)01-0067-010
目前,我國經濟步入了由勞動密集型向高質量高技術發(fā)展的階段,教育水平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對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是一個值得長期探討的課題。在相關研究中,教育指勞動者的人力資本進入勞動力市場以獲取回報,從教育的人力資本價值來探討教育對勞動者獲取收入能力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同時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較明顯的個體特征(性別、受教育程度)和市場結構差異(單位所有制、所在地區(qū)等),對教育回報的研究需要區(qū)分此類異質性特征。此外,我國特有的戶籍、教育擴招等政策也不可避免對教育及其收益帶來影響,這些政策因素的影響也被納入教育回報的研究之中。
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對教育回報率的分段研究,難以得出長期的變化趨勢;且經濟運行中代表市場活力的市場化程度對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如何研究甚少。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進一步探討:(1)利用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1995、2002、2007、2013年四個年份數據的研究我國城鎮(zhèn)勞動者的教育回報率總體變化趨勢;(2)將CHIP四個年份數據結合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1997—2009、2008—2016兩階段數據,通過對我國不同地區(qū)市場化程度發(fā)展進行分組,得到我國不同市場化地區(qū)的教育回報率變化,在此基礎上比較隨著市場化發(fā)展不同地區(qū)教育回報的發(fā)展趨勢。
一、估計方法與數據
我們采用傳統(tǒng)明瑟方程估計,公式(1)中,Y為勞動者收入,S為教育,EX為工作經驗,EX2為工作經驗平方??紤]到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工作和收入特征區(qū)分較大,為獲得不同教育程度的教育收益率,進一步將教育變量(S)分為大學及以上、大專、中專(含職高)、高中、初中、小學及以下等六類,設置虛擬變量進行估計。
ln (Y)=α+βS+θ1EX+θ2EX2+ε(1)
由于勞動者存在個體化差異,且工作特征也會影響教育回報的估計,在模型(1)的基礎上對這些變量(用D表示)進行控制,得到模型(2),對教育回報的純收益進行估計。其中對單位所有制特征分為政府事業(yè)單位、國有及控股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及個體、其他四類;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城鎮(zhèn)勞動者教育回報率,第一產業(yè)就業(yè)人數較少,因此我們剔除樣本中的第一產業(yè)者,注重比較隨經濟發(fā)展中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比較。
ln(Y)= α+βS+θ1EX+θ2EX2+γD+ε(2)
為了進一步檢驗個體和工作特征導致的教育回報率差異,我們在模型(2)的基礎上添加這些特征變量與教育變量的交互項,得到估計模型(3)。系數λ反映該特征變量所帶來的個人教育回報率差異。
ln(Y)=α+βS+θ1EX+θ2EX2+γD+λ(D*S)+ε(3)
使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數據城鎮(zhèn)部分1995、2002、2007和2013四個年份,樣本數據充分,均涵蓋全國范圍內東、中、西各省份,代表性較強。其中1995年含個體樣本21698個,覆蓋11個省市:北京市、山西省、遼寧省、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四川省、云南省、甘肅省。2002年含個體樣本27818個,覆蓋12個省市:北京市、山西省、遼寧省、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甘肅省,較1995年增加了重慶直轄市。2007年含個體樣本21698個,覆蓋9個省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樣本總體偏東部相對發(fā)達地區(qū)。2013年含個體樣本19887個,覆蓋14個省市:北京市、山西省、遼寧省、江蘇省、山東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甘肅省,樣本涵蓋范圍更廣。調查數據包含收入、個人特征、就業(yè)等豐富信息,其中收入統(tǒng)一換算成年收入,按照當年城鎮(zhèn)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與1995年的CPI指數換算成實際收入。個人特征包含文化程度(包含受教育年限和學歷)、年齡、性別、政治身份(是否為黨員)等,就業(yè)部分包含工作年限、單位所有制類型和所在地域等。其中單位所有制特征分為政府事業(yè)單位、國有及控股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及個體、其他四類;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城鎮(zhèn)勞動者教育回報率,第一產業(yè)就業(yè)人數較少,因此我們剔除樣本中的第一產業(yè)者,注重比較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與之前大部分研究者一樣,為保證估計結果的準確和一致性,樣本只保留16—60歲在職職工。
為估計不同市場化地區(qū)的教育回報率的變化,根據北京大學樊綱教授團隊發(fā)布的中國各地區(qū)市場化指數1997—2009年和2008—2014年兩部分數據,對1995年(采用1997年數據估計)、2002年、2007年和2013年CHIP數據涵蓋的省份進行市場化程度高、中、低分類,對不同市場化程度地區(qū)的教育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估計和比較,各年份市場化分類見表1。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化發(fā)展程度總體一直處在上升的階段。但發(fā)展速度在不同時間段內有所不同,可分為四個階段:自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緩慢增長,處于較低的發(fā)展水平;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市場化發(fā)展速度有所提高,與改革開放進程加快有一定聯系;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前幾年,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這段時間建立市場化經濟體制、國企改革等政策推動了市場化發(fā)展;到2007年之后,市場化發(fā)展速度開始減緩,可能受國際金融危機和體制改革推進難度加大等因素影響。
我國各地市場化程度基本都在逐步提高,但地區(qū)間發(fā)展差異較大。1997—2007年地區(qū)市場化變化情況,可以看到該階段內市場化起點相對較高的地區(qū)(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等)發(fā)展速度更快,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而中等市場化程度的地區(qū)(主要為中部、東北、四川省等大部分地區(qū))市場化發(fā)展速度較慢,從2003年以后才出現較大程度的提升;較低市場化程度的地區(qū)(含西北和西南大部分省份)在該時間段內市場化程度發(fā)展緩慢,甚至出現小部分省份下降的情況。從2008年以后,各地區(qū)市場化發(fā)展差異化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為高市場化地區(qū)發(fā)展增速降緩;之前中等市場化地區(qū)發(fā)展速度開始有較大程度提高,其中東北地區(qū)各省份市場化程度基本停滯不前;而西北和西南地區(qū)除陜西外,市場化程度發(fā)展表現依然不顯著。
表2中城鎮(zhèn)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95—2013年逐漸上升,按學歷來看,大學及以上勞動者比例逐步上漲,尤其以2002—2007年增幅較大,超過7個百分點;而大專學歷比例增速在該時間段內僅有1個百分點,且到2013年出現一定下降;高中學歷的勞動者比例降幅最大,與此對應的初中學歷勞動者比例在2007—2013年出現較大程度上升。從個體特征分布來看,女性就業(yè)比例穩(wěn)定,一直保持在40%以上;黨員身份的勞動者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勞動者單位的所有制分布變化較大,國有及控股企業(yè)勞動者比例大幅度降低,私營企業(yè)及個體比例較快增長,2013年達到43%;政府事業(yè)單位就業(yè)比例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從不同經濟活力地區(qū)勞動者分布來看,低市場化地區(qū)勞動者比例逐步降低,高市場化地區(qū)勞動者比例在1995—2002年出現下降,與中等市場化地區(qū)之間差距呈擴大—縮小—擴大的波動變化;相比而言中等市場地區(qū)就業(yè)比例一直在40%以上的水平。
表3中勞動者學歷收入來看,從1995—2013年,不同學歷程度的勞動者實際收入都實現穩(wěn)步的增長,高學歷收入增速較快,大專與大學及以上學歷收入增長了近4倍,但學歷之間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高中及以下學歷之間收入差距基本穩(wěn)定,略微有所增加;而大專和大學以上(含大學)的學歷收入相比高中及以下勞動者收入差距呈現先擴大后至平穩(wěn)的過程。具體來看,大學及以上學歷與小學及以下收入比在四個年份分別為1.55、2.26、2.37、2.27。橫向來看,各學歷程度勞動者中的女性比例最初表現為學歷越高就業(yè)比例越低,到2013年均達到40%以上。不同所有制單位勞動者整體學歷均成上升趨勢,政府事業(yè)單位與國有企業(yè)學歷水平較高,且提升幅度較大,尤其以前者較突出;而私營及個體企業(yè)在高學歷比例上有一定提升,但高中及以下學歷者比例依舊有50%以上。產業(yè)分布來看,第三產業(yè)勞動者學歷提高較快,且高學歷勞動者比例遠高于第二產業(yè)。不同市場化地區(qū)的勞動者學歷逐步提高,但高中及以下學歷者比例都達到40%;其中高市場化地區(qū)的大學及以上學歷勞動者比例提高幅度最大,而低市場化地區(qū)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者比例一直比中等市場化地區(qū)要高。
二、教育回報率估計結果及其解釋
我國城鎮(zhèn)勞動者教育回報率從1995—2013年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到2013年增長了1倍以上,但不同階段的上升幅度有所差別。表4顯示教育回報率在1995年為4.8%,到2002年教育回報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達到8.2%;而2007年教育回報率增速有所放緩,只比2002年上升了一個百分點;到2013年繼續(xù)增加,達到9.6%。我們對明瑟方程除教育和工作經驗之外進行個體特征(性別、黨員身份)和市場特征(企業(yè)所有制、產業(yè)分布、地區(qū)分布)控制,發(fā)現教育回報率在各年份均出現較大程度的下降,但變化趨勢不變;從1995年到2002年教育回報率純估計值依然增長了1倍以上。
表5是我國城鎮(zhèn)勞動者按學歷劃分的教育回報率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按學歷程度教育回報率變化以2002年為分界,2002年之前不同學歷教育回報率均大幅度增加,2002年之后開始穩(wěn)定或小幅度下降。不同學歷之間的教育回報率差異較大,越高學歷的教育回報越高,且學歷之間的回報差距并沒有隨著時間推進出現縮小的趨勢。各學歷教育回報率具體表現為: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中專(含職高)學歷和高中學歷教育回報率分別達到初中學歷的4倍、3倍、2倍和1倍以上,到2013年這種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對勞動者個體和市場特征進行控制之后,各學歷的教育回報率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各學歷教育回報率變化趨勢和學歷間差距并沒有大的改變。
不同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普遍隨時間上升,且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教育回報率越高;從1995—2013年,不同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變化趨勢呈現較大差異:三種市場化程度地區(qū)勞動者的教育回報率均大幅度提高,且市場化程度越高,提升幅度越大;2002—2007年,高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呈小范圍下降,中等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略有提升;2007—2013年,不同市場化程度地區(qū)教育回報率變化差異進一步擴大,高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出現較大幅度回升,低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也有一定上升,而中等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有所下降。按照表6中的數據經過計算,從1995—2013年,高、中、低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分別增長了70%、37.3%、106%。
按教育程度劃分的不同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變化趨勢如表7,從1995—2013年各市場化地區(qū)大部分學歷教育回報率有一定的上升,低市場化地區(qū)各學歷教育回報率均上升,而中等市場化地區(qū)大學以下學歷和高市場化地區(qū)中專以下學歷的教育回報率出現下降。從過程來看,各學歷教育回報率在1995—2002年有較大程度上升,到2013年出現一定下降;而學歷教育回報率的變化差異整體上隨學歷和所在地區(qū)市場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各學歷的教育回報率變化趨勢一致,從1995—2002年上升,到2013年逐步下降;其中低市場化地區(qū)的各學歷教育回報率穩(wěn)步上升,至2013年處在三個地區(qū)最高水平;高市場化地區(qū)的各學歷教育回報率上升和下降幅度在三個地區(qū)中最大;而中等市場化地區(qū)變動幅度較小,到2013年教育回報率處在最低的水平。從學歷來看,越高學歷的教育回報率水平越高,且在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變動幅度越大。
引入控制變量后回歸結果8可以得出,不同年份和市場化程度地區(qū)的教育回報率均出現一定的下降。表8可以得到,越高市場化地區(qū)引入控制變量后教育回報率的下降幅度越低,且從1995—2013年各地區(qū)的下降幅度均逐漸減小。
如表9,從1995—2013年,高市場化地區(qū)的教育回報估計系數下降幅度,初中、高中和中專(含職高)分別增長了近13倍、3倍和2倍;而低市場化地區(qū)的教育回報估計系數下降幅度,大學及以上和大專學歷均下降了近1倍。而在中等市場化地區(qū)的估計變化幅度,則表現為最低學歷(初中)增長3倍和較高學歷(大專、大學及以上)下降了3倍以上。
三、教育收益率與勞動力市場分割
由于勞動力市場上存在個體特征和工作特征差異,從上文引入控制變量后教育回報率估計下降可以看出,勞動者身上的個人特征如性別、黨員身份和其所在行業(yè)、企業(yè)性質等都會導致其教育回報率受影響。將這些特征分別與教育變量進行交互,估計的回歸系數可以反映教育回報率在這些不同特征上的差異,表10中女性的教育回報率相比男性要高,且從1995—2013年估計系數增加了1倍;黨員身份相對非黨員的教育回報率在1995年要明顯偏低,這種差距隨年份逐漸縮小,但并不顯著。勞動者所在單位所有制性質對個體教育回報率有不同的影響,私營企業(yè)及個體相比國有企業(yè)的教育回報率在2002年和2013年要顯著偏低,且這種差距有增大的趨勢;政府事業(yè)單位的教育回報率在1995年、2002年和2013年也同樣顯著低于國有企業(yè),但差距隨年份逐漸縮小。從縱向比較來看,私營及個體企業(yè)的教育回報率一直要低于政府機關單位,且差距也在擴大。從勞動者所在行業(yè)來看,第三產業(yè)相比第二產業(yè)對教育回報率有顯著的提高作用,且這種作用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
在不同市場化地區(qū),勞動者的個體和工作特征對其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如表11,女性教育回報率除1995年以外,在中等和高市場化地區(qū)相對男性都有顯著的提高,且市場化程度越高,教育回報率提升得越多。而具有黨員身份的勞動者教育回報率在1995年顯著低于非黨員勞動者,且在市場化程度最低的地區(qū)差距越大, 2002年在高市場化地區(qū)黨員教育回報率顯著降低,之后其他年份和地區(qū)黨員身份對個體教育回報率基本無顯著的影響。所有制方面,私營及個體單位勞動者教育回報率低于國有企業(yè),市場化越高的地區(qū),影響程度越低;回歸結果表明,所有制對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只在中等和低市場化地區(qū)較為顯著,在高市場化地區(qū)并不顯著。從產業(yè)劃分來看,與第二產業(yè)相比,第三產業(yè)對教育回報率有更高的促進作用,且在高市場化地區(qū)更明顯,而在2002年以后這種作用的顯著性出現下降。
四、結 論
本文采用明瑟方程估計城鎮(zhèn)勞動力教育回報率隨市場化進程的變化趨勢,并得到不同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變化的不同特點。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點:(1)從1995—2013年我國教育回報率擴大了1倍。其中2002—2007年教育回報率上升幅度較小,只提升了1個百分點。各教育程度的收入回報呈現較大的差別,表現為學歷越高,教育回報率越高,且這一趨勢并沒有隨時間縮小的趨勢。不同市場化程度的地區(qū)教育回報率普遍隨時間上升,且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教育回報率的提升幅度越高。從1995—2013年高、中、低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回報率分別增長了70%、37.3%、106%。從學歷來看,越高學歷的教育回報率水平越高,且在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變動幅度越大。(2)引入勞動者個體差異特征和單位所有制、產業(yè)特征之后,純教育回報率變化趨勢和增長幅度依然變化不大;不同年份和市場化程度地區(qū)的教育回報率均出現一定的下降。但不同學歷之間表現為,高市場化地區(qū),越低學歷的教育回報估計系數下降幅度越大,而低市場化地區(qū),越高學歷的教育回報估計系數下降幅度越大,顯示不同市場化地區(qū)教育對收入的影響不同。(3)引入特征變量與教育年限的交互項以后發(fā)現,女性的教育回報率相比男性要高,且市場化程度越高,教育回報率提升的越多。黨員身份相對非黨員的教育回報率在1995年以后并不顯著,只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qū)表現較為明顯。與私營企業(yè)及個體相比,國有企業(yè)的教育回報率在2002年和2013年要顯著偏低,且這種差距有增大的趨勢;政府事業(yè)單位的教育回報率顯著低于國有企業(yè),但差距隨年份逐漸縮小;所有制對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只在中等和低市場化地區(qū)較為顯著,在高市場化地區(qū)并不顯著。第三產業(yè)相比第二產業(yè)對教育回報率有顯著的提高作用,這種作用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且在高市場化地區(qū)更明顯。
參考文獻:
[1]樊綱,等.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qū)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王小魯.中國分省分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陳建寶,段景輝.中國性別工資差異的分位數回歸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 ,(10):87-97.
[4]陳玉宇,邢春冰.農村工業(yè)化以及人力資本在農村勞動力市場中的角色[J].經濟研究,2004,(8):105-116.
[5]黃志嶺,姚先國.教育回報率的性別差異研究[J].世界經濟,2009,(7):74-83.
[6]賴德勝.教育,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1998,(5):42-49.
[7]劉生龍,周紹杰,胡鞍鋼.義務教育法與中國城鎮(zhèn)教育回報率:基于斷點回歸設計[J].經濟研究,2016,(2):154-167.
[8]李實,丁賽.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的長期變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2003,(6):58-72,206.
[9]李雪松,詹姆斯· 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yōu)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于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4,(4):91-99,116.
[10]任強,傅強,朱宇姝.基于戶籍制度的教育回報差異:對工資歧視的再考察[J].人口與發(fā)展,2008,(3):3-10.
[11]王海港,李實,劉京軍.中國城鎮(zhèn)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區(qū)差異及其解釋[J].經濟研究,2007, (8):73-81.
[12]王美艷.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工資差異[J].經濟研究,2005,(12):35-44.
[13]夏慶杰,李實,宋麗娜,等.國有單位工資結構及其就業(yè)規(guī)模變化的收入分配效應:1988—2007[J].經濟研究,2012,(6):127-142.
[14]夏慶杰,王小林,李實,等.中國高校擴招的工資收入分配效應[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 ,(7):54-65.
[15]邢春冰.中國不同所有制部門的工資決定與教育回報:分位回歸的證據[J].世界經濟文匯,2006,(4):1-26.
[16]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業(yè)的工資決定機制考察[J].經濟研究,2005,(6):16-26.
[17]邢春冰,賈淑艷,李實.教育回報率的地區(qū)差異及其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3,(11):114-126.
[18]許玲麗,李雪松,周亞虹.中國高等教育擴招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邊際處理效應 (MTE) 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1):116-129,160.
[19]姚先國,張海峰.教育,人力資本與地區(qū)經濟差異[J].經濟研究,2008,(5):47-57.
[20]姚先國,張海峰.中國教育回報率估計及其城鄉(xiāng)差異分析——以浙江、廣東、湖南、安徽等省的調查數據為基礎[J].財經論叢,2004,(6):1-7.
[21]張車偉.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馬太效應” 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研究,2006,(12):59-70.
[22]張車偉,薛欣欣.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工資差異及人力資本貢獻[J].經濟研究,2008,(4):15-25.
[23]張珂,趙忠.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城鎮(zhèn)勞動力的工資與工資方程:文獻綜述[J].勞動經濟研究,142-175.
[24]趙力濤.中國農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5:267-82.
[25]鄒薇,張芬.農村地區(qū)收入差異與人力資本積累 [J].中國社會科學,2006, (2):67-79.
[26]Meng X.Labour Market Reform in Chin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7]Appleton S,Song L,Xia Q.Has China Crossed the River? The Evolution of Wage Structure in Urban China during Reform and Retrenchment[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44-663.
[28]Fleisher B M,Wang X.Returns to schooling in China under planning and refor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2):265-277.
[29]Knight J B,Song L.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53(2):123-154.
[30]Gustafsson B,Li S.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0,13(2):305-329.
(責任編輯 吳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