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康
廣東省中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呼吸感染科,廣東中山 528400
支氣管結核是肺結核中較為常見且特殊的一種病癥,主要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或黏膜下層發(fā)生炎癥病變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1-2]。支氣管結合在病變早期并無典型癥狀,故而患者容易忽略不治,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肺不張、支氣管腔狹窄、肺毀損、反復肺感染等并發(fā)癥,嚴重危害生命健康。全身抗結核治療是目前臨床針對支氣管結核常用的治療手段,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全身抗結核治療聯(lián)合支氣管鏡局部給藥輔助治療支氣管結核,治療效果甚佳[3]。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診的64例支氣管結核患者為對象,重點探討基于全身抗結核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診的64例支氣管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n=32)與觀察組(n=32)。對照組男10例,女22例;年齡22~65歲,平均(36±2.5)歲;病程1~4個月,平均(2.45±0.37)個月;支氣管鏡下表現(xiàn):炎癥浸潤型12例,肉芽增殖型10例,潰瘍壞死型6例,瘢痕狹窄型4例。觀察組男12例,女20例;年齡26~66歲,平均(37±2.6)歲;病程2~5個月,平均(2.69±0.44)個月;支氣管鏡下表現(xiàn):炎癥浸潤型13例,肉芽增殖型8例,潰瘍壞死型7例,瘢痕狹窄4例。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4-5]:經(jīng)纖支鏡檢查確診為支氣管結核;胸部CT[布魯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型號:AIbira]或胸片提示左側或右側肺部顯示存在單個或多個空洞,且伴隨支氣管管壁狹窄、增厚等現(xiàn)象;細菌培養(yǎng)呈現(xiàn)分枝桿菌陽性;伴有刺激性劇烈咳嗽、咳痰及咳血等癥狀,經(jīng)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仍未改善者;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參與;已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慢阻肺、肺大皰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四聯(lián)抗結核全身化療治療:異煙肼0.3g(上海上藥信宜藥廠有限公司,H31020495)+利福平0.45g(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H44020771)+呲嗪酰胺15mg(成都錦華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H51020876)+乙胺丁醇15mg(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H21022349)。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支氣管鏡[西北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H1ABF]下局部治療:將支氣管鏡置入病變部位,仔細觀察病變部位及周圍組織炎癥情況,隨后利用負壓將分泌物與壞死組織吸出,并用檢鉗取出肉芽組織或潰瘍部位病灶,清除干酪樣壞死組織,然后在病變部位注入阿米卡星(大理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53021600)0.4g+異煙肼0.2g局部給藥治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每周局部給藥1~2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痰菌轉陰率、胸部CT顯示病灶吸收率及肺不張率。
療效判定標準[6]: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分級。顯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全部消失,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完全吸收,支氣管鏡下檢查病變部位干酪樣壞死物消失,且管腔黏膜無充血水腫癥狀;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病灶吸收≥70%,支氣管鏡下病變部位干酪樣壞死物消失面積1/2或以上,管腔黏膜輕微充血水腫;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有任何改善,影像學檢查病灶仍存在,支氣管鏡下病變部位干酪樣壞死物未消失,管腔狹窄明顯??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痰菌轉陰率評定標準[7]:在治療的第1個月強化期內(nèi)每月進行3次痰涂片檢查,后2個月鞏固期內(nèi)每月行1次痰涂片檢查,記錄每次檢查結果并計算轉陰率。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如顯效、有效、肺不張率等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25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治療后顯效17例,有效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痰菌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菌轉陰率比較
所有患者治療3個月后復查胸部CT,觀察組顯示肺不張2例,其余病變部位已被吸收,僅留下纖維條索狀影;而對照組CT顯示肺不張8例;觀察組的CT顯示病灶吸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肺不張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胸部CT顯示病灶吸收率及肺不張率比較[n(%)]
支氣管結核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通常分為炎癥浸潤型、肉芽增殖型、瘢痕狹窄型、潰瘍壞死型等,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會對患者的支氣管及遠端肺部組織造成不同程度損傷,病情較兇險[8]。以往臨床治療中,針對支氣管結核通常采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常規(guī)藥物進行全身化療,但由于支氣管內(nèi)部結構較特殊且管腔內(nèi)易發(fā)生纖維增生等原因,使得抗結核藥物無法完全滲入病灶中,降低治療效果[9]。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在全身抗結核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的總有效率(93.75%)更高于對照組(75.00%)(P<0.05),該結果提示支氣管鏡下局部注入聯(lián)合全身抗結核治療支氣管結核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效果。通過深入分析,本研究認為支氣管鏡下局部給藥治療具有以下幾方面優(yōu)勢:首先,通過支氣管鏡能直接在肉眼直視下將管腔內(nèi)分泌物、壞死組織等徹底清除,可適用于炎癥浸潤型、潰瘍壞死型支氣管結核;其次支氣管鏡能較好地將抗結核藥物注入病灶部位內(nèi),局部血藥濃度相比全身化療要高,能發(fā)揮出較強的殺菌、抑菌作用;再次,定期為患者進行支氣管鏡輔助治療能隨時掌握病灶的吸收情況,進而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有效保障治療效果;最后,支氣管鏡下輔助治療能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合并的病癥類型,便于盡早擬定治療方案,盡早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10-11]。本研究結果還提示,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的痰菌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產(chǎn)生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全身有效抗結核化療的基礎上,通過氣道內(nèi)局部注入抗結核藥物能使藥物快速進入病灶部位內(nèi),進而發(fā)揮出有效作用,加上局部注入藥物濃度較高,因此支氣管下局部注入藥物能較好地殺菌、抑菌及促進痰菌轉陰[12]。除此之外,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的CT顯示病灶吸收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肺不張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聯(lián)合全身抗結核治療支氣管結核可快速促進病灶盡早吸收,減少肺不張發(fā)生,加快疾病康復進程。主要是因為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能直接針對病灶區(qū)域實施治療,徹底消除干酪樣壞死物及分泌物,從而促進病灶吸收[13-14]。值得注意的是,支氣管鏡下操作可能會引起病灶在肺內(nèi)局部或氣道擴散,因此在進行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時要嚴格遵守操作流程,按照先健側后患側的順序為患者進行治療,避免結核菌在肺內(nèi)擴散而降低治療效果[15]。
綜上所述,基于全身抗結核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能有效提高支氣管結核患者的臨床效果和痰菌轉陰率,有利于促進病灶及時吸收,降低肺不張率,臨床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